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学科论坛  第八届  论坛综述
第八届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论坛
暨“2011年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奖”颁奖仪式
隆重举行
本刊编辑部
    2011年10月29-30日,“第八届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论坛”在同济大学1·29礼堂隆重举行。该论坛自2004年创立以来,以学术性和开放性为特色,关注未来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方向,至今已成功举办了8届,成为中国城市规划界最具影响力的高水平学术盛会之一。
    论坛由金经昌城市规划教育基金会、《城市规划学刊》编辑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主办。同时举行了“2011年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奖”颁奖典礼。来自住建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内主要规划院校、规划设计研究院和相关学术期刊、新闻媒体等600多位嘉宾出席了本次盛会。论坛的主题是转型时期中国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方向。8位主题演讲嘉宾、6位院长论坛嘉宾以及7位自由论坛嘉宾们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和交流。
    论坛邀请的演讲嘉宾均为国内城市规划以及相关领域内的权威人士,他们既有高校和研究机构长期从事城市规划和相关学科研究的专家学者,也有在城市规划实践领域长期从事规划设计的专业人士,以及积累了丰富经验的专家型政府官员。本届论坛比往届新增了院长论坛板块,他们从各自地域特色和实践领域对规划编制和管理实践提出了创新思维。本届论坛仍然延续去年的自由论坛,邀请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的学者,针对规划发展的前瞻性议题与听众一起展开了自由和热烈的讨论。
    29日上午的开幕式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彭震伟教授主持,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教授致词。首先举行论坛的隆重仪式——“2011年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奖”颁奖典礼,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石楠教授代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和金经昌规划教育基金会介绍评奖的背景和颁奖。代表主办方介绍了评选过程和背景并颁布评选结果。今年的评选仍保持去年的规模,由金经昌城市规划教育基金会与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联合主办,邀请7家具有正式刊号并在国内城市规划研究领域内具有较强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学术期刊共同参与,分别为《城市规划学刊》、《城市规划》、《规划师》、《国际城市规划》、《城市发展研究》、《现代城市研究》及《上海城市规划》。由各编辑部推荐、经全国74位专家投票评选而最后评出年度优秀论文共20篇(二等奖4篇,三等奖7篇,佳作奖9篇)。评选活动的主旨是进一步繁荣学术研究、激发学术创新、促进学科发展。彭震伟教授、柴锡贤教授、邓述平教授、袁喜禄副司长、石楠秘书长、吴志强副校长、董鉴泓教授、李晓江院长、陶松龄教授、张绍樑教授、温铁军教授等为20位获奖者颁发奖状、奖牌和奖金。
    29日上午共有3个主题报告,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彭震伟教授主持。国家发改委袁喜禄副司长的演讲题目是“实施主体功能区的基本思路”。演讲内容分为三个部分:战略背景、战略思路和实施保障。他强调实施主体功能区的战略背景不是理论上总结的结果,而是实践总结的结果,是对多年发展实践的反思,针对改革开放30多年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结构性的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转型和空间重塑,调整优化全国空间和布局。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战略内涵是一种综合性的国土空间开发战略,蕴含着支撑经济增长、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战略思路。主体功能区实施保障有三大任务,编规划、定政策、抓落实,根据规划和政策逐步落实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这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上海经济学会会长、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振华教授演讲题目是“城市转型发展的观察坐标及策略”。他结合长期对上海城市发展问题的研究和认识,认为上海当前正处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刻,能否成功应对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实现城市的转型发展,要从四个方面观察城市成功转型的坐标:第一,城市功能的升级,包括参与全球资源配置的平台、流量规模、功能性机构的集聚;第二,城市结构的转变,包括城市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第三,城市运行的质量,不仅在于经济效益,还需要观察许多更加综合性的指标;第四,城市发展环境,需要经济领域、社会领域发展环境的综合治理和平衡。
    中国人民大学温铁军教授的演讲题目是“城乡统筹与国家战略调整”,从广阔而深入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分析了全球危机的根源与“发展主义”、中国提出“现代化”背景、新时期生态文明理念与民生新政的战略调整等主要问题。认为今天的全球危机与历史上的数次危机一样,都是地缘战略与产业转移使第三世界被西方 “发展主义”意识形态控制的结果,而我国的现代化和几次重大战略调整,如小康社会与城乡统筹、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宏观调控、包容性可持续发展等,都是基于国情约束趋紧与安全压力加重之下延续的三化统一,既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29日下午的论坛由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唐子来教授主持,共有5个主题报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李晓江院长演讲的题目是“试论钻石结构与国家新区”。他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国土开发与国家空间战略的演变过程,认为确立国家新区是30多年来国家空间战略的抓手和突破点,先后成为带动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成渝地区四个核心城镇群发展的火车头,带来中心城市与核心城镇群地位的快速提升,形成作为中国区域发展核心支点的“钻石结构”。他进一步从区域地位、区域地理格局、人口经济等方面总结了这些核心城镇群的特征。并认为“钻石结构”形成的意义不仅在于映射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进程,将成就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世界级城镇群地位,同时也是区域均衡战略的支点、经济区域化的合理结果、区域文化传承的载体和区域发展模式创新的源泉。
    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教授演讲的题目是“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发展展望”。他认为2011年是中国城市化和城市规划学科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中国城镇化率跨过历史性的50%,城乡规划学成为一级学科。他特别强调“城市”改变为“城乡”,并增加了一个“学”字对学科发展的意义。从学科视角不仅需要加强对“乡村”问题的理解,全面认识乡村发展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同时需要架构更加系统化、体系化学科知识体系。认为学科发展核心应聚焦国家背景、城镇、乡村、区域环境下的空间问题。学科发展的重点必须应对乡村发展问题的挑战,注重与城乡发展实践结合,研究、实践、教学的结合,扩展学科的国际化合作,并链接宏观背景,从理论、方法、实践评价、规划技术等方面构筑新的学科体系,从而实现中国城乡规划学的“2.0版”升级。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王建国教授针对“中国城市设计的理念内涵、编制特色和实施要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报告包括5个部分:①城市设计的概念内涵;②中国城市规划体制下的城市设计;③新千年中国城市设计的发展新动向;④当前中国城市设计的普适命题和实施要点;⑤报告最后提出6个观点。一是城市设计既不简单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也不是扩大的建筑设计;二是城市设计致力于营造“精致、雅致、宜居、易居、乐居”的城市;三是城市设计致力于构建历史、今天和未来具有合理时空梯度的环境;四是注重个性化的城市特色空间和形态营造,让城市环境有自下而上的成长机会;五是注重人的感知和体验、创造具有宜人尺度的优雅场所环境;六是注重“平凡建筑”(城市基底)与“伟岸建筑”(如城市地标)、“日常生活空间”(大众共享)与“宏大叙事场景”(集体意志)的等量齐观。
    在“5·12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三年计划完成之际,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周俭教授代表都江堰灾后重建规划团队,作了题为“城市规划思想之研讨——都江堰灾后重建规划与实践回顾”的报告。报告从3个方面进行了总结:①因地制宜的规划思想;②保护城市的思想;③管理变化的规划思想。报告认为上述规划思想实际上是回归了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本源,突出了“城市怎么发展”、“怎么变化”是因不同条件而不同的规划思想,前提是不清除现状、不破坏结构、不打乱秩序。有条件的创新才是唯一的并具有发展生命力的。
    最后,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的宁越敏教授作了题为“关于城市群研究的几个问题”的演讲。有关城市群的研究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国家“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都把城市群作为区域发展的战略。对此,宁教授首先提出3个问题:①城市群是不是已经在经验上被证明是一种成功的区域发展战略?②即便是一种成功的区域发展战略,它会不会有负面的作用?③城市群作为国家的空间发展战略,如果要和国外进行对话,有没有一种对话的基础?随后,宁教授从国外城市群研究的理论基础开始分析,辨析了国内众多学者对城市群概念的研究,提出了中国城市群概念尤其是大城市群的界定和规模。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分析了城市群作为一种要发挥带动区域发展的类似增长极的作用应具备的条件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认为在城市群战略推进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更多的极化,这种极化效应不管是在国际层面,还是国内层面,如何促进其产生更多的扩散效应,从而带动区域的发展,还需要很多的研究。
    29日晚上在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B楼钟庭报告厅举行了院长论坛。来自长三角、珠三角和中西部地区的6位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高层领导或核心技术总监进行了精彩的演讲,由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前任副院长夏南凯教授主持。
    首先演讲的是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顾浩院长,题目是“新型城市化背景下浙江城乡规划的探索和实践”。顾院长指出当前的宏观背景是2006年浙江提出的新型城市化战略,具体为以提升城市化质量为目标,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由此浙江省的规划理念是实现四个转变,关注重点为空间资源优化配置。具体落实到4个层面:①省域层面:实现省域协调发展;②次区域层面:协调城市群空间矛盾,提升整体竞争力;③市县域层面:全域规划,实现空间规划全覆盖;④实施层面:科学指导城市土地使用。
    接下来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张玉鑫院长就“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背景下,上海大都市空间发展的认识和思考”这一主题进行了演讲。内容主要包括3方面。首先介绍上海城市发展的基本背景。接下来阐述上海城市转型的主要认识。从纵向的城市发展阶段判断,提出上海到了转型发展的关键转折点。从横向的城市发展背景剖析,认为内外部环境已经对上海转型发展产生倒逼机制。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发展形势和国家对上海的总体要求,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指引下,上海城市发展必须在资源紧约束条件下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积极探索新的空间战略,以适应发展需求,建设世界城市。最后对当前发展中若干问题进行思考。从区域联动、文化复兴、生态保育和规划方法4个方面提出具体目标和方法。
    第三位演讲者是武汉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汪云副总工程师,题为“转型期武汉城市空间集约发展规划管控”。在总结了武汉市当前城镇化发展面临的形势的基础上,分析了转型期的主要困惑,在武汉城市空间拉开骨架拓展的关键时期,提出是促进“大发展”还是保护“大生态”?期待从发展战略与管控实施层面统筹都市发展区空间发展秩序,为推进武汉“两型社会”建设奠定物质空间基础。总体思路是通过划定城市增长边界(UGB)与生态底线,实现对生态要素资源、生态框架体系的充分保护与主动实施,从而形成“大发展 + 大生态”的集约、节约型可持续发展空间格局。最后提出难点和关键点,并以武汉为例进行模式与实施路径的探索。
    重庆市规划研究中心的舒沐晖副总工程师以“结合实施的规划编制探索”为题进行了演讲。主要针对重庆市研究中心的职责研究解决规划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而对规划编制方面的一些新的做法:为了解决日常现实工作中常常遇到的、一些非理想化状态下的问题,提出与规划实施方面紧密结合,不全是以“理”为主要目标。最后以两个突出的实例:“两江四岸总体规划”(重庆市主城区两江四岸滨江地带建设专项规划”)和“公租房规划”(重庆市主城区公共租赁住房专项规划)为例进行了具体分析。
    “从深圳热点难点问题探讨城市深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是深圳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杜雁副总规划师宣讲的主题。她的演讲分为3部分:①从绿地系统规划到基本生态控制线,再到绿道建设(深圳生态空间管制的探索)和绿地系统规划,只有与城市管理部门联合编制才有实现价值。②城市更新——更新专项规划与法定图则冲突不断,发展单元的引入能否解决法定规划与实际开发的矛盾?③标准修订与规划评估——我们总在抱怨多头规划,但却对标准不够重视,也不愿或者不屑理会以往规划实施效果。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赖寿华代总规划师以“广州发展与空间结构调整全球化视角下的空间发展模式转型思考”为题进行了演讲。首先对广州城市空间发展演变进行了分析,之后从资本视角阐述了全球化与城市竞争,然后借鉴国内外空间修复的途径,总结出更新、复兴与构建的思路,最后总结了城市规划的反思与空间发展模式转型。
    29日一整晚论坛所讨论的观点引起了听众的热烈欢迎和强烈共鸣。
    30日上午是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学工委)主持的题为“国家‘十二五’背景下的城乡规划发展”的自由论坛。论坛由学工委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副系主任孙施文教授主持。孙教授首先从经济发展与发展方式转变、社会转型与新格局的形成、政治体制改革与政策制度的演变、城乡规划作用的发挥及其途径等4个方面对“十二五”发展进行了一些预判和展望,随后针对上述背景的需求和当前我国城乡规划发展中的问题以及转变方向,提出5个方面的议题供大家讨论:①开发建设型规划与内涵提升型规划;②终极状态、愿景型规划与行动型规划;③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规划;④规划内容上的控制底线与引领最佳;⑤作为制定规则的规划师与作为阐释者、协调者的规划师。针对这五个方面,中山大学袁奇峰教授、深圳蕾奥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富海博士、南京大学张京祥教授、哈尔滨规划局俞滨洋局长、华南理工大学王世福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黄亚平教授和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教授依次发表了自己的核心观点。随后的两个多小时中,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就此展开了积极的讨论,会场嘉宾各抒己见、气氛热烈。
    自由论坛结束后,孙施文教授在闭幕式上对论坛作点评和总结,同时对演讲专家和与会嘉宾表示感谢,并宣布,“第九届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论坛”将在2012年10月的最后一个周末举行。
    《城市规划学刊》将陆续刊登各位演讲者的论文稿件。
    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论坛讲求实效和水平,不求形式和场面,不搞庞大的组委会,不收会费,不搞会议经济。论坛目标只有一个:“促进学科发展,活跃学术研究!”明年“2012年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奖”的评选活动将继续举行。2012年金秋,10月27-28日,相约再聚。
  收稿: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