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城乡规划管理与政策(赵蔚) 发布时间:2016-01-29 点击:3993

里萨Riesa——城市更新的路径选择
两德合并后,原东德Leipzig、Riesa等城市及地区经历了休克式产业结构调整,人口外流严重,城市基础设施老化,环境污染情况严重。在城市更新过程中,这些城市基本都经过了两个阶段的更新:第一阶段是高度一致的行动,以基础设施、安置性住房、重工业企业搬迁为主,但这些行动并未阻止人口外流和市中心的空心化,且造成失业率高、犯罪率高等社会问题。第二阶段是以城市历史发展特点、内在特点为主的个性化修复,以城市风貌重建、文化与体育产业促进、新兴产业引进为主要特征,促进了人口双向流动,使市中心居住者平均年龄下降。这些城市的更新均以政府为主导机构,联邦财政补贴以及信托等金融资本均有介入,但持续时间并不长,一般是3年左右。
里萨位于易北河畔,地处勃兰登堡与萨克森两州交界处,在德累斯顿与莱比锡两个城市中间,2005年前后大约有3.6万常驻居民。大约在30年前,里萨曾是重工业和军备重要城市,灰暗、肮脏、污染严重,产业结构面临崩溃,作为支柱产业的钢铁制造业是当时里萨最重要的支柱,1989年两德统一后,里萨似乎成为没有未来的城市,当地居民纷纷外迁,里萨成为“死城”。
1、里萨的历史发展路径
在里萨老市中心高地有一座修道院建筑,现在的市政厅坐落修道院边,公元13世纪,这里曾被命名为Riesowa,意思是“河畔陆地”,修道院便是这座城市诞生的基础。里萨在不同时期拥有过不同的发展路径,这些路径在特定历史时期都曾经造成良性的共振效应,并且引发了城市发展稳定并且强劲的前进动力,社会关系彼此交织演变,发展路径因此得以伸展。1840年代,里萨成为德国重要的钢材加工与制造地。19世纪末期,里萨的常住居民数量上升至13000人,市场景气,加上技术方面的需求导致经济快速发展,在之后的30年内,里萨的居民数量翻了一番。
随着易北河畔第三大内河港建成,里萨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在一战后不久,伴随着康采恩体系的建设,钢铁生产行业现代化扩张。二战开始后,武器与战争物资制造变成中心任务,继续强化了里萨作为德国中部钢铁重镇的地位。二战结束后,里萨的工业基础进入第二阶段——劳动密集型,并成为民主德国最大的钢铁加工制造城市。常住居民数量连续上升,1981年达到峰值51857人。
随着1989年两德合并,和其他原东德城市一样,里萨也陷入了萎缩过程,这一过程是社会经济、人口发展以及城市建设方面多层次原因带来的。里萨钢铁业衰败缘起于1990年代,大量钢铁企业关停,钢铁行业整体下滑。对当地经济,乃至体育、休闲娱乐、文化、幼教等诸多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联邦政府与信托机构曾经尝试通过对钢铁产业进行补贴来扶持,但政策扶持并不能让这一产业复兴。城市管理者们选择了刚性的解决方案,对工厂进行迅速和整齐划一的关停,并对空置厂房与土地进行统一的规划整理。
两德合并后,经济上的融合给产业结构过分单一的里萨造成发展障碍,之前形成的经济支柱几乎完全倒塌,13000个工作岗位大部分以组合的方式消失。尽管城市的复兴计划迅速展开,但由于产业休克疗法导致的经济危机还是爆发了,从而引发了大规模的人口撤离,两德统一后的头两年,里萨的常驻居民数量减少了7000人,下降了25%,去那些生计更有保障的大城市定居。闲置的建筑工地增加,毁坏的建筑越来越多,空置率上升,学校和幼儿园大量关停。1989年,钢铁产业衰退后,整个城市还有47000常住居民,这一数字在2006年下降至11000,近几年这一数字又恢复到36000人,但与1980年代中期鼎盛时期比,人口数字下降了25%。里萨的失业率随着钢铁行业倒塌迅速攀升,整个城市的失业率仍然维持在15%。在职业技术教育帮助下这一比例有所下降,在1990年代的后半段,随着二产对应的劳动力市场逐渐萎缩,失业率一度高达20%。一直到2007年新兴产业的爆发式增长才使得这一数字减少至15%。面对糟糕而危险的经济情况,钢铁行业的搬迁在1990年代初仍然是不可避免的艰难任务。里萨市政府以及许多信托机构联手,对旧产业企业进行彻底迁出。1995年,占地72hm2的钢铁园区里只剩下约70家中小型企业。这一“无就业增长”方式,对于里萨当时的困境作用有限。
3、 体育之都里萨:一种新的发展路径?
经历衰退之后一段时间,里萨开始批判性的审视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带来的主观社会观念,即“工业=工作岗位加福利”这一有待修正的理念,尤其是当这种理念带来路径依赖的时候,这时候,新的发展路径已经提上议事日程。里萨的城市发展政策与结构性经济危机彼此交织,最终选择了将体育产业作为里萨发展新的路径,以前的里萨钢铁队曾经是德国甲级球队,其他成绩不错的项目还有柔道、拳击、体育舞蹈以及摔跤。1993-1994年,Wolfram KÖhler(科勒)被任命为联邦体育文化部长,将这种“路径创新”自发的推广至各个层面。第一步,一个充满偶然性的机会,里萨承办国际青年摔跤锦标赛,原先确定的承办方临时违约了。摔跤比赛在前东德是最受群众欢迎的体育项目,几周时间后,当地不少企业都作出了实质性的支持,一家老体操馆被改建成为摔跤馆,同时设置了容纳800人的观众坐席。这座城市第一次提供给人们一个舒适的体育环境,并使全市人因为这件事团结一致。接着,德国柔道联赛,德国拳击联赛等接踵而至。为了使里萨超越地区性体育城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当务之急,尤其是引人关注的重大项目。除了举办联赛的体育场之外,里萨还将市立游泳馆翻新成为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基地,前奥运亚军Jens Kruppa在这里进行日常训练。除此以外,在著名雪橇运动员、前奥运冠军Harald Czudaj和其他一些顶级运动员的热心帮助下,里萨还兴建了配置双层赛道的雪橇中心,一家综合健身中心,以及一座可承办重大赛事的田径赛场。同时,那些从事体育产业的人成为城市的新常住人口,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相关的就业。1998-1999年建成的“天然气公司体育场”,是当时德国境内第五大体育场,成为里萨的地标建筑,里萨承担了总共1100万德国马克的投入,为里萨带来大型的体育赛事和文化活动的承办能力,如冰雪节,欧洲短道游泳锦标赛,大型音乐会等。1992-1993年,尽管客观环境使得小的联盟组织更符合潮流,里萨还是建立了SC大联盟,这一联盟容纳了将近4000名成员,活跃程度较高。这个大联盟成功地承接了旧的体育传统,并发展成为萨克森州最成功的体育联盟组织。
“里萨——体育之都”这个概念逐步被成功运作,1997年,里萨成立了市立的专门公司——里萨经济文化体育投资管理有限公司(FVG),这家公司的资金来自市级的财政盈余,盈利来自体育赛事承办费用和赞助资金,公司的职责是对管辖的主要业务做专业化、有组织的整合,并挖掘经济价值,同时要有质量保证方面的计划。
值得关注的是,除体育界外,教育界也是如此,各个阶段的教育机构都积极加入了体育产业的发展中,比如建立体育主题的幼儿园、小学。与此同时里萨在高等教育方面准备了特色课程,国立里萨学院在经管学院设置了体育管理与营销专业,并与耶拿的米特韦达高等专业学校合作,设立了体育传媒与体育赛事运营的专门课程。高附加值的体育生态圈正在形成,群众体育节,甚至龙舟比赛等等,都在不断延续着体育生态圈。同时,世界级的摔跤锦标赛,女排世界杯赛,欧洲短道游泳锦标赛,冰球比赛,德国境内各类锦标赛,室内足球巡回赛,室内自行车系列赛等其他竞技运动也不断驻扎在里萨。为期两周的国际标准舞大赛及踢踏舞大赛也成为这里每年承办的赛事。超过3000名观赛这从世界各地来到里萨,参加这一为期不超过两周的活动,在2008年,仅舞蹈赛闭幕式就有2600名观众,场馆座无虚席,里萨因此获得了更多的观光客。
研究回顾了里萨的发展历程,尤其是城市主导产业的发展路径,以及路径间如何更迭,如何自我发展并自我强化。出于政策、城市功能上的路径依赖,以及观念方面的固化保守,里萨曾经将希望寄托于未来工业的发展,其表现形式为大规模林更新改造以及对劳动力市场的再整合,但经历了大规模的翻新、重建和整合,工业发展路径仍然没有发挥作用,里萨并未改变自己糟糕的处境,当时更多出现的情况是社会服务功能也逐渐减少了,这与劳动力市场以及经济发展的窘境又产生了相互强化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城市发展路径的选择依据出现了转折点。政策制定者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体育产业,并且将其作为城市新的发展路径,同时集中一切资源并集中的支持这一路径的发展。不过,所谓的转折点,用更确切的说法,是一个转变的过程:
(1)对于城市之前所依赖的发展路径进行批判式的探讨;
(2)结果导向为核心思想的新理念探讨;
(3)最终,对再城镇化以及城市发展路径和发展规划的执行。
有了上述三点,才完成了城市发展路径的转变过程。
整个路径的发现机制,主要依靠外部的推动,决策过程中并未出现大规模的沟通与选举机制,也没有所谓的公开讨论。在实际的成文与执行过程中,这个新的主意更多依靠政府管理步骤实现,强有力的关键人物给整件事情带来乘数效应,即使在这个策略还没有看到胜利曙光之时,它仍在被坚定的推动着,不断取得民众自发的支持,并不断被民众认同和接受。
来源:HUDER T. Riesa-Pfade der stadtentwichlung: vom aufstieg und verhinderten fall einer sportstadt, regenerierung der Städte: strategien der politik und planung im schrumpfungskontext, VS Verlage für Sozialwissenschaft[M].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2009.
(供稿:高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