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管理与政策(赵蔚) 发布时间:2012-02-09 点击:1666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
针对我国的老龄化趋势,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以下简称《规划》)。这是建国以来国家第一次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专项规划范围。《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提出到2015年,基本形成制度完善、组织健全、规模适度、运营良好、服务优良、监管到位、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30张。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健全。
《规划》全面总结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和问题,从养老机构数量不断增加、服务规模不断扩大、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社区日间照料服务逐步拓展、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初步形成等方面,总结了近年来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成绩。同时,《规划》分别从缺乏统筹规划、总量不足、设施简陋、功能单一、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优惠政策落实难、市场监管有待加强等方面,分析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规划》分析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机遇和挑战。认为,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然要求,是促进传统养老模式转变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失能、半失能老年群体养老问题的当务之急,是扩大消费和促进就业的有效途径。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规划》界定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内涵和功能定位。提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是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以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为目标,面向所有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援和社会参与等设施、组织、人才和技术要素形成的网络,以及配套的服务标准、运行机制和监管制度。
《规划》指出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要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为目标,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坚持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统筹规划,基本建立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安享晚年,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针对我国不断加剧的养老床位供需矛盾,《规划》提出,到2015年,我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并提出了“增加日间照料床位和机构养老床位340余万张”和“改造30%现有床位(约90万张)”两项具体建设任务,以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据了解,按照201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推算,届时我国养老床位总数将达到约663万张,比“十一五”末新增340多万张床位,5年新增床位数超过建国60多年床位建设总和。
来源: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

全球工业园区发展模式与深度调研分析报告
从1979年设立蛇口工业区起,中国工业园区建设已走过30年,见证了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并积极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增长。报告将工业园区分为五大类:化工园区、生物技术园区、软件产业区、电子信息产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分别对其发展进程与产业动向、招商引资策略与成果等问题作了深入分析,在细化分析全球工业园区的基础上,对中外工业园区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我国目前开发区的发展情况和产业政策,对我国建设工业园区提供经验借鉴。
报告第1部分对全球化工园区的发展与特点进行了阐述,总结世界化工产业呈现发展进程加快、市场与产品集中的趋势。并且,交通运输与良好地理区位为化工园区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便利。装置大型化、炼化一体化、产业集中度高、规模效应明显。特色化的化工园区以及全方位一体化的建设生产运行理念是发展趋势,投资主体之间以产业链和产业关系为纽带,合作关系长期稳定。报告对全球范围内的化工产业密集区以及化工业转移情况进行了研究,并对全球著名的化工园区以及中国主要的化工园区做了详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化工园区未来的发展进行了SWOT分析。
报告第2部分对全球生物技术园区的发展进行了总结,认为生物医药产业化进程加快,市场与产品集中趋势显著,生物技术制药与天然药物前景广阔,发达国家已形成若干生物医药产业密集区,战略性技术同盟成为新药开发成功模式。随后,报告对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欧洲、澳洲、亚洲的生物产业化发展举措分别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生物技术园区案例,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大陆生物技术园区未来的发展进行了SWOT分析。
报告第3部分是关于软件科技园的研究。IT产业随着产业化成熟推进,开始细分并在全球范围进行产业转移,中国在全球IT产业转移将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这部分内容在对国外主要软件科技园,如美国的“硅谷”、英国的“M4走廊”、德国的巴伐利亚、法国的索菲亚-安提波利科学院、爱尔兰国家软件园、瑞典西斯塔-移动谷、芬兰赫尔辛基、印度班加罗尔-全球软件外包及服务中心、韩国首尔、日本筑波-科学技术新城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试图给出答案。
报告第4部分对全球生态工业园区进行了研究,聚焦全球循环经济的发展,对欧洲、每周、亚洲地区的生态工业园区进行了发展模式与经验的介绍,并总结中国大陆生态工业园建设的情况,分别以山东鲁北、天津泰达、贵港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区进行总结与分析。
报告第5部分是关于世界主要高技术园区的发展研究,分别对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台湾的高技术产业园区进行了一一剖析。
最后第6部分,报告对世界主要工业园区进行了比较研究,分别就工业园区的产业集聚问题、创新问题、政策与制度环境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来源:2008-2009全球工业园区发展模式与深度调研分析报告

欧洲空间发展战略(ESDP)以及后续研究
1999年发布的欧洲空间发展战略可能是最早的跨国界空间规划文本,发布时间虽早,其空间规划理念、规划方法、规划实践等方面均有值得借鉴与探讨之处。这个长达十年的研究计划始于1989年启动的欧洲空间发展远景(ESDP)研究,1997年形成第一份官方草案,并于1999年5月波茨坦欧洲空间规划部长级非正式会议上正式通过。ESDP属于非法定的指导性规划文件,以指导各成员国制订自己的空间发展规划,因此,欧盟政府要求地方政府在发展规划中体现ESDP的各项原则和政策。
在空间方面,影响欧盟长远空间发展趋势的3个主要因素是:①经济整合的进展和相关成员国之间合作的强化;②地方和区域共同体重要性的提升及其在空间发展中的作用;③欧盟在预期中的扩大以及欧盟与其近邻关系的密切程度。这3个发展因素必须被放置到全球经济和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中,并通过总的人口、社会和生态趋势来进行考察。为此,为扩展新视野,ESDP 提供了跨部门政策措施的方法,它重点关注欧洲地域范围内的整体情况,并综合考虑对个体区域具有意义的发展机会。在ESDP 中提出的新形式的合作,当它们对同一个地域产生影响时,应该有助于促成部门政策之间的协调,而这些部门政策目前仍被独立地实施。欧共体还要求城市和区域的积极合作,特别是能够以一种对地方居民友好的方式来实现欧盟的目标。空间发展政策通过一个平衡的空间结构促进欧盟的可持续发展,在3个空间层面上来实现空间合作,即欧盟层面、跨国/国家层面、区域/地方层面。
由于ESDP在发展过程中政策制订的依据不足,空间发展指向不完善,需要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空间发展概念标准化,并进一步检验空间战略政策地图可视化表达的可行性,1998年欧洲空间规划研究计划(SPESP)立项。SPESP分析了4个相互关联的问题: ①如何给出“城乡合作”概念的具体表达, 并使其适用于政策的实施? ②如何将ESDP 中提出的用于空间区分的标准概念化? 是否有可能运用现有的数据, 依据这些标准进行全欧洲范围的分析? ③如何使空间政策目标通过图表的方式可视化? ④组织所有成员国共同参与的网络化工作组是否是一种有效的合作方式?
1、城乡合作伙伴关系。城乡合作伙伴关系的概念着重强调了城/ 镇及乡/ 村之间的完整性, 这与实际操作过程中城乡之间的功能性联系是相吻合的。传统的“城市”和“乡村”的二分法被逐渐淡化, 功能区的概念不断扩大, 多种新型的城乡功能性关系也日趋成熟。SPESP 给出了8 种城乡关系的类型, 即: 居住-工作关系, 中心地区关系, 特大城市与位于乡村地区或过渡地带的城市中心区的关系, 乡村与城市企业的关系, 作为城市居民休闲、消费地的乡村地区, 作为城市开放空间的乡村地区, 作为城市基础设施承载体的乡村地区、作为城市自然资源供应者的乡村地区。城乡合作伙伴关系战略研究探索了更为广阔的新领域。在此之前的欧洲层面, 并未做过该主题的研究。甚至对于大多数的成员国而言, 这也是一个新的议题。SPESP 针对该问题所进行的研究获得了重要的成果。目前所面临的挑战是, 如何在SPESP 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深入研究城市地区与乡村地区之间相互依存的途径。
2、空间划分标准。为了能够监测欧洲的空间发展方向, 跟踪政策措施的实施情况,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ESDP 为此做了首次尝试, 建立了7 项可综合表达空间发展特征的标准。SPESP 探讨了如何定义这些评价标准并构造了基于这些标准的空间发展评价指标。在此研究过程中, 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利用该研究中获得的知识, 将研究方向转变到新的问题上: 即进行空间划分, 并对数据中的不足进行系统性的修正。
3、空间图像可视化。在SPESP 研究过程中, 不断积累可用的视觉化符号, 目的是为了在表达ESDP 政策目标的过程中有更多可供选择的图解图像。在研究过程中, 对于欧洲空间政策可视化表现的任何一个成功的尝试, 都需要突出欧洲地域范围的发展目标, 同时, 描绘出具有争议性问题。传统地图和信息化地图是将ESDP 政策条款可视化的两种手段。研究表明信息化地图在传达与地域发展相关的信息方面是一个十分有效的工具。
4、网络化工作。SPESP 还为建立欧洲范围内的空间规划研究网络和未来欧盟空间规划观察网( ESPON) 进行试验。有13个国家的200 余名专家参与, 通过最大的拓展电子媒介的使用, 如在线论坛、交互式网络编辑和电话会议等, 提高合作过程的效率。SPESP 的组织模式包括一个并列的实体——国家主要责权机构(NFP) 、国家分网工作组和跨国工作组。在研究内容上, 各工作组之间的协调问题突出, 特别是对问题的理解。因此, 需要从更宽的视角对欧盟进行研究。SPESP 还研究了各研究院之间的合作问题, 以及科学研究与政策制定之间的合作联系。
SPESP 的研究表明, 网络化工作模式在学术方面对科学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但是,这种网络化工作方式的有效性, 需要以稳固且持续的合作为支撑。另外, 各国家主要权责机构(NFP) 自身的组织情况和相关背景, 对他们之间的交流合作也起到重要的作用。这种交流合作对各工作组织之间的问题协调十分重要, 同时还可以开发不同工作组之间的内在联系, 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对欧洲尺度的问题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来源:①European Commission. ESDP: European spatial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towards balanc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territory of the European Posdtam[R]. 1999-05. ②刘慧, 等. 欧盟空间规划研究进展及启示[J]. 地理研究,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