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政策及动态研究 发布时间:2011-06-01 点击:2241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政策及动态研究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是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而推出的一项新的举措。它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继深圳等第一批经济特区后建立的第二批经济特区,亦即中国的“新特区”。
自2005 年起国家陆续批准设立了一些新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下简称综改区)。相比改革开放初期陆续批准的经济特区,新时期的综改区政策不仅在国家发展背景上有着明显不同,在设立目的和要求等方面也有着较为明显差别。被批准为综改区的区域在获得新的改革发展机遇同时,也更多地承担起国家改革深化的探索使命,并因此成为人们的关注焦点。
该项研究通过对已批准设立综改区的有关案例进行动态分析,归纳了若干值得特别关注的内容,主要涉及综改区政策的背景、目的,以及已经批准设立综改区的动态等方面内容。
其中政策层面的背景涉及国家发展进程与战略理念的调整。相比改革初期,在经历了较长时期的经济快速增长和体制改革后,国内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呈现出根本性变化,已从生存型社会走向了发展型社会阶段。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明显阶段型演变相对应,国家也在发展理念上明确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探索新的路径。与此同时,当面国内发展正面临着一些日益紧迫的矛盾,过分注重经济增长而忽略了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关注社会经济总量的增长而相对忽视社会财富分配上的公平性,或至少是忽视了社会人群在享有财富上的差距拉大,以及伴随期间的城乡及区域统筹发展等若干方面的矛盾等等。这些日益凸显的矛盾,促使必须对既往的发展路径进行改革,并因此探索新的路径。此外,应新的发展需要,国家已经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的新发展理念,要求正视并探索能够统筹城乡、区域、资源、经济、社会等若干领域的新发展路径。并且相比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更多地关注在国内不同区域兼顾地推进改革探索。
作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试验区。试点区域的选择要求:有地域代表性、内容有典型性、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较好的工作基础,和相应的发展潜力和承受能力。试点区域覆盖了我国具有发展代表性的典型区域,比如沿海三大相对发达的城市区域:深圳、上海浦东和天津滨海新区;中西部地区:武汉都市圈、长株潭城市群;西部地区:成都、重庆。相比早期的经济特区政策,新一轮改革试点更加关注既有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的深度,以及更多领域改革的同步推进,更多强调统筹的要求,探索对既有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综合国家和地方的目标和要求,综改区的主要任务可以概述为大致8个方面,分别是政府体制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创新型社会的体制和机制、建立法制社会、建立循环经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金融体制改革和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上海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着重探讨的是政府职能的转变,希望把经济体制改革与其他方面改革结合起来,探索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全力推进浦东的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一是着力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完善“小政府、大社会”管理模式,力争成为政府服务最优、行政效率最高的示范区之一。二是着力改变经济运行方式,加快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为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参与市场竞争提供良好环境。三是着力改变城乡二元经济与社会结构,加快形成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率先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试点的亮点在于探索建设服务型政府,以及制度创新,使金融业获得新发展。
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是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提出坚持改革开放带动战略,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努力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新优势。一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战略的核心,整合科技资源、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培育研发转化基地。二是发挥大公司、大集团相对集中的优势,突出高端产业支撑,加快推动重大项目建设,着力开发精加工和高端产品,构建高新技术领航的产业集群,形成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产业结构。三是充分发挥海空两港优势,加快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根据有关方面,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主要任务包括:以建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契机,探索新的区域发展模式,为全国发展改革提供经验和示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进一步完善研发转化体系,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产业等综合优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努力提高综合竞争力和区域服务能力,提高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统一规划,综合协调,建设若干特色鲜明的功能区,构建合理的空间布局,采取有力措施,节约用水、集约用地、降低能耗,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的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率;搞好环境综合整治,维护生态平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相和谐。推进管理创新,建立统一、协调、精简、高效、廉洁的管理体制。
成渝经济区,重庆市 3100 多万人口中有 80%的农村人口,城乡居民收入比为4:1;成都市1100 多万人口中有农村人口600 多万。较大的城乡差距,使两市具有与我国中西部省区相似的基本特点,因而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试验区,体现了内生型发展路径的“探路者”意义。重庆市根据区域发展不平衡、三峡库区生态脆弱的实际情况,提出着力构造“一圈两翼”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打造统筹城乡改革实验的战略平台,并促进区域主体功能和产业布局优化。选择了九龙坡区、垫江县、梁平县作为先行示范区县开展试点。如九龙坡区提出了承包地换社保、宅基地换住房的改革思路,以农民自愿就地转为城镇居民和扶持优秀农民工转户进城为重点,着力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理、综合性产业开发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努力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垫江县按“小单元、多模式、低风险”逐级推进思路,选择50个有条件的村探索改革模式,并积极推进多种征地安置模式试点,因地制宜流转土地。成都市提出要积极推进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全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梯次试点,在创新体制机制上取得新突破。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努力实现城市又好又快发展、农村更好更快发展。值得特别关注的改革亮点包括:其一,市和区县两级成立现代农业投资公司和小城镇投资公司;其二,按照城镇标准规划建设两千个农村新型社区。
武汉都市圈试验区的基本目标是:到 2020 年,努力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率先建立符合“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的体制机制,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力争把武汉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和中部地区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中心,成为全国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重要载体,成为科学发展、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现代化城市,成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的典型示范区。在具体措施上,武汉选择以循环经济为突破口,着力探索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体制机制。“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武汉已启动编制《武汉市循环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包括:构建加强节能减排的约束激励机制;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完善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建立新建项目准入制,严格执行新建项目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项目核准程序;依托武汉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建立水资源和湿地保护机制、水生态修复机制、水环境治理机制,彰显武汉碧水青山的滨江滨湖特色。《规划》确定了近期推进的发展循环经济、高新技术产业、环保产业、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土地制度创新、水环境治理、推广绿色建筑、实施节能工程、发展绿色交通、垃圾分类处理及废旧电池回收、农村能源资源综合利用、两型社会创建活动等12项重点工作。
长株潭城市群提出积极探索建设中国特色新型城市化,特别是城市群建设的路子,真正把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成为湖南改革创新的先导区,以及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新农村建设和“两型社会”建设的示范区。在具体目标任务上,一是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新五同”,即交通同网、能源同体、信息同享、生态同建、环境同治;二是要大力推进“两型”产业为支撑的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湖南航天科技工业城、航空工业城和临空经济区;三是要围绕把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成中部地区的物流中心、文化中心和金融中心,重点建设长沙金霞、湘潭九华等物流园区,大力发展会展、动漫、创意、旅游等产业;四是要继续实施“3+5”城市群战略,以推进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带动“3+5”城市群建设。
(供稿:程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