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穷人:内城区、底层阶级和公共政策 发布时间:2011-05-17 点击:1339

真正的穷人:内城区、底层阶级和公共政策

威廉·朱利叶斯·威尔逊[]

成伯清等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转型,地区与地区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乃至城市内部的贫富差距呈现明显的扩大趋势,城市中低收入家庭和个人的比例扩大成为城市问题的又一课题。每个国家、每个城市都可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一定比例的贫困人口,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则因各国、各地方社会历史发展的轨迹不同而大相径庭。本书作者试图从社会变迁过程来探究并解释城市贫困人口的成因,并批判性地检视城市底层阶级问题的不同公共政策取向,以倡导一种社会民主的公共政策议程,来改善城市贫困人口的生活境遇。

该书第一部分的研究为我们提供的是关于美国内城区社会底层的解读,焦点集中于内城区贫困问题的研究。从社会变迁到社会断裂,作者在详细研究了美国城市贫困区的演变后,认为造成贫困的原因并不仅仅是种族问题,还有宏观经济的转变带来的移民潮、中心城人口变动及内城区的阶级转型等综合原因。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家庭对于一个聚居区的意义是重大的,相当于一道重要的“社会缓冲器”:不仅能给该区域提供更稳定安全的社会经济支撑,使区域内基本结构(比如教会、学校、商店、娱乐设施等)得以维持,更有助于提供主流角色的榜样、维护积极的社会信念。而导致高度集中的贫困区出现并恶化的根源恰恰在于“缓冲器”的出逃,使得贫困区缺乏与代表主流社会的个人和制度的联系或持续互动,具体表现为难以进入主流社会的职业(就业)网络,从而日渐导致贫困的基本价值观的内化和行为方式的改变。作者再次重申自己的观点:失业问题是造成贫穷家庭的关键。而当前的研究导向则偏离了这一核心问题,并导致了公共政策在处理聚居区底层阶级问题上的缺陷,真正的贫困家庭并未从公共政策中受益。由此,作者在本书的第二部分批判性地检视了有关聚居区底层阶级问题的公共政策的取向,并对现行公共政策进行了分析,认为种族关系的公共政策视角和“消除贫困之战”计划的视角都存在局限性:这两种视角都没能把少数民族的贫困问题与经济组织的一般性问题直接联系起来,这些政策往往会形成竞争关系,使处于有利地位的少数民族成员受益,但不能解决那些最需要政策帮助的贫困人口的当务之急。对此,作者提出一种综合性的公共政策议程——具有普遍性的计划,以吸引所有种族和阶级优势群体的支持,真正改善聚居区底层阶级弱势群体的贫困状况。

由于文化背景及社会经济基础的巨大差异,该书的第一部分由美国城市中普遍存在的种族问题展开,虽然与我国现实情况并无太多的相似性,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社会中也有相当规模的底层阶级正在形成,而且尚未受到社会主流精英阶层足够和有效的关注。本书作者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城市贫困与公共政策的研究范式,更值得关注的是,作者作为一个公共知识分子,充满社会关怀,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研究,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