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城乡社区发展与住房建设 (杨辰) 发布时间:2015-06-10 点击:2152

郊区安全与社会问题:建成环境、社会资本和居民安全感认知的探索性研究
近年来,对社区健康发展的持续关注引发了社会资本的相关研究。“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常被用来描述社会网络、社会规范和社会信任等社会生活的特征。已有研究发现社会资本受多种因素影响,既包括个人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种族和收入等), 也包括社区环境、步行环境等空间要素。然而,个人因素和建成环境对社会资本具体的影响机制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西澳大学(UWA)人口健康学院的Lisa Wood等学者,根据不同形式的路网,在澳大利亚Perth市挑选了传统、常规和混合三种社区进行研究。传统社区是指以方格路网为主,土地利用以住宅和多种商业/服务设施混合为主。常规社区指以尽端式路网为主,人口密度低,有几个较小的商业复合体。混合社区则指方格和尽端式两种路网混合的社区。研究目的是通过调查人口统计数据和建成环境变量,利用回归和GIS技术分析,检验影响社会资本和安全感的因素。
本研究主要探究以下三组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①人口统计、建成环境与社会资本的关系;②人口统计、建成环境与安全感的关系;③社会资本、安全感和社区参与的关系。其中人口统计和建成环境是自变量,社会资本、社区参与和安全感是因变量。人口统计包括性别、年收入、是否抚养小于18岁的子女、居住时间、年龄和住宅类型。建成环境包含邻里维护、路网形式和个人感知环境变量:邻里维护通过花园养护、街道维护和卫生情况评估;路网形式有“传统、混合、常规”三种模式;个人感知环境变量通过电话调研,确定以受访者住宅为圆心800m缓冲区内可步行到达目的地(以下简称“目的地”)总数,找出距离住宅最近的学校、公交车站、邮局和商店(熟食店、报亭、面包店等)进行分析。社会资本包括以下要素:信任、关怀、互惠、公众参与、友谊和社会网络。公众参与通过社区范围内13项社区活动的参与情况衡量。安全感通过社区多种情境下居民不同程度的感受衡量。
研究表明,在第一组关系中,影响社会资本的4个人口统计变量是:是否抚养小于18岁的子女、收入、年龄和住宅类型。其中,①抚养小于18岁的子女和收入与社会资本正相关;②19-29岁群体的社会资本普遍高于其他年龄群体;③住在独立住宅的受访者比住在公寓的有更多社会资本,住在联排别墅和别墅群的人社会资本更多;④住宅类型则比收入更影响社会资本。关于建成环境,①邻里维护较好社区的居民社会资本更高;②路网方面,混合社区、常规社区和传统社区受访者的社会资本依次降低;③对于个人感知环境变量,“目的地”数量和社会资本负相关,但是影响程度较小;关于到“目的地”的距离,到最近公交车站的距离和社会资本负相关,到最近商店的距离和社会资本正相关,这说明接近公交车站对社会资本有消极影响,接近商店对社会资本有积极影响。
在第二组关系中,影响安全感的人口统计变量包括性别、收入、住房类型:①男性安全感普遍高于女性;②安全感随收入增加;③居住在独立住宅的安全感远远高于在联排别墅和公寓,但是当800m缓冲区内“目的地”增加时,住宅类型的影响减弱。建成环境方面:①路网和安全感有显著联系,传统和混合社区的受访者相比常规社区,感觉更不安全;②维护较好的社区居民安全感更高;③对于个人感知环境变量,邮筒是唯一和安全感相关的“目的地”,且正相关。
在第三组关系中,社会资本和安全感正相关,反之亦然,说明两者相互作用。类似地,社会资本和社区参与也是双向正相关,但是安全感和社区参与不相关。社区维护被看作社会资本和安全感之间的调节因素。
对调查数据进一步分析,表明适量的“目的地”才对安全感和社会资本有积极影响,因此更需要关注“目的地”的类型和质量。前文已知“目的地”数量和社会资本负相关,增加社会资本,需要适当数量的“目的地”混合。调查发现一些“目的地”促进社会资本的形成,而另一些不利于,具体原因和“目的地”的适当数量及比例还有待研究。调整分析模型后发现,安全感和“目的地”数量的相关度不高,这说明“目的地”数量可能不影响安全感。当受访者认为住宅周边设施完善时,安全感会增加,说明适当数量和高质量的设施有利于营造安全感。研究发现低收入、高失业地区的“目的地”被认为不安全,大型购物中心缺乏人情味儿,不利于社区凝聚。这支持了“目的地”的质量而非数量影响安全感的观点。
本研究还存在很多局限:①社区样本太少,大量社区样本有利于社区层面变量的综合分析。②社区内收集个人层面数据评估社会资本的方法也有局限性,因为某些个体偏激的观点会影响结果。③所有邻里维护的数据并不是同时收集,这会影响评估的准确性。
人口统计情况和建成环境对社会资本和安全感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理论思考和实证探索。研究结果证明了社区建成环境的重要性,整治建成环境有利于社会资本发展,具体关系和影响因素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建成环境对社会资本和安全感有重要作用,但并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万能药。环境决定论不能成为社会资本的唯一解释,个体交流、社会结构和心理环境等问题不能忽略。
来源:WOOD L, SHANNON T, BULSARA M, et al.  The anatomy of the safe and social suburb: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social capital and residents’ perceptions of safety [J]. Health & Place, 2008, 14: 15-31.
(供稿:贾宜如)

住房、社会资本和社区发展:以首尔为例
从1980年代开始,由于有限的土地、高昂的房价和爆炸性的人口增长,韩国政府持续推进高层公寓建设,改变了韩国居民的住房模式。政府清理掉大量贫民窟,建设大量高层混合社区(社会住宅和非社会住宅)。混合社区提供高质量住宅,缓和住房问题的同时,也受到破坏原有社区网络、不利于构建社会资本的批判。
提到住房就无法忽略住房使用权。在韩国,住房使用权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使用权使居民安定在社区,并逐渐形成归属感,减少地域流动,直接促进了社会联系。已经有研究表示,住房使用权和社会资本有联系。“社会资本”指个体之间的联系——社会网络、互惠互助以及信任。它是社会网络内成员的集体资产,当他们继续投资这段关系时,它的效用会保持并增长。已经有研究发现,拥有使用权的人相比租户,有更强的团结意识。
来自韩国中央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的Seong-Kyu Ha等学者通过比较首尔都市圈(SMR)不同住房使用权居民的社会资本要素,分析使用权对社会资本的影响,探究社区发展的方向。
调查人员通过发放问卷调研,评估3个社会资本要素:社会信任(社区接受和归属感),社会规范和社会网络(正式和非正式网络的参与程度)。调查根据使用权挑选了4个典型的公寓楼盘(2个私人开发公寓楼盘2个公共开发公寓楼盘),系统抽样选择230户调查家庭(57个使用权拥有者,73个私房租户,100个公租房租户)。根据租赁期限有2种公租房项目:①50年租期公租房,为救济对象、拆迁居民和没有住所的残疾人设计。②5年公租房,这是是最常见的公租房类型,它针对没有住房却有购房意向的低收入者。私人也可以利用国家住房基金贷款,建设5年公租房。根据使用权和居住时间,受访者被分成四类:使用权拥有者(房主),私房租户,长期(50年)公房租户,5年公房租户。
大多数房主和50年公租房租户感觉被社区接受,其中房主感受最强烈,随后是50年租户,最后是5年公租房租户和私房租户,且两者差异较小。在信任度和社区规范方面,50年公租房租户和房主的分数更高,同理,其余两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别。房主和50年公租房租户更能融入社区网络,其中50年公租房租户邻里关系最融洽。这说明房主和50公房租户的社会资本更高,且两者差异较小。对于公租房租户,5年公房租户的社会资本不如50年公房租户。当使用权相同时,居住时间影响社会资本。因此,社会资本实质上因使用权不同,但是居住时间是影响居民社会资本的主要因素。5年公房租户的平均居住时间是3.6年,50年租户的是11.3年,房主是9.3年。结果表明居民居住时间越长,社会资本越高。
社会资本需要时间培养,不可转让,更不可能刻意去创造。为了增强社会资本,特别是社区团结,需要有利于社区意识、问题诊断、决策参与和对话的社区规划工具。这些工具从准备到评估的整个规划过程,都是有效的。这些工具包括社区会议、田野调查、公众听证和角色扮演。同时,邻里物质环境需要引导居民交往,营造公租房社区安全感和自豪感。
调查还发现,不同使用权居民对社会混合的观点有差异,这反映了存在于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社会排斥。49%的房主反对在相同社区内混合社会住房和非社会住房,在公租房租户中只有28%。相比房主和私房租户,公租房租户更支持混合社区。非社会住宅居民认为他们周边的社会住宅会降低其住房的价值,他们更希望和相近收入的人居住在一起。
现代城市更新政策把“社会混合”作为目标,通过建设不同收入和使用权的混合社区。在韩国,一般采用2个政策促进社会混合:①公共部门的住房项目中40%的新开发土地只用来建设公租房,20%的重建住房为公租房。②住房部门在已经建设的私人开发社区购买一定数量住房作为公共住宅。
社会混合缓解土地的两极分化和区域劣势。“社会分化”指人与人在社会阶层基础上分化的具体过程。当高收入群体聚集在自置居所,低收入群体聚集在公租房时,这是“社会经济使用权分化”现象。还有“社会经济产权边缘化”:把低收入人口的限定在公租房使用权内。 “社会混合”指在指定空间(地域、邻里、开发楼盘)混合人群,基于多样的社会阶层或者社会经济地位、产权和家庭类型。 “社会混合”的本意是建设“包容社区”,但是根据调查结果,把不同收入的居民安置在同一社区,反而会导致居民意识到社会阶层的差异,使邻里关系更紧张。
在韩国,公共住房社区存在很多问题:如何满足社会经济需求,如何解决社会排斥和社会资本缺乏。可持续的社区能够调整自身以满足居民的社会经济需求,同时不超出环境承载力。建设可持续社区,我们不能只解决“硬”的社会环境问题如交通和土地利用,还要解决“软”问题如社会混合和社会资本。可持续社区能使其成员有归属感,不被歧视,不被社会排斥,保证个人安全并提升知识水平。
研究发现挑战了社会混合的理想设定:拉近贫富之间的距离以产生社会资本。对于之前努力的失败,政府需要重新考虑如何提升低收入群体的居住条件。不仅从效率的观点来看,也是从公平的角度来看,当前公共住房尤其是短期公共住房,应该完全改良以构建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个人和集体努力的成果,需要社区积极肯定的参与。
来源:HA S K. Housing,social capital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 Seoul[J]. Cities, 2010, 27: 35-42.
(供稿:贾宜如)

街坊概念与对随居住类型改变而发生变异的社会结构的分析
“街坊”是一个次公共的概念。街坊保证了邻里关系的发生和发展,甚至激发了社会合作。街坊的结构受地理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土耳其Anatolia地区的街区拥有历史性和私密性的结构,但这种依靠所有权、归属感、彼此宽容和尊敬而建立起的邻里关系最近却因为街坊空间结构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在Konya省(Anatolia地区),小型公寓(studio houses)的增多带来了邻里关系的转变。本研究从物质和社会层面对这种结构性改变做出分析。
在土耳其的传统城市中,街坊具有三方面特征:居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居住环境;安全和私密性高、可感知和可占有的环境更容易被居民认可;可提供与街坊内其他人沟通的环境。虽然Anatolia城市和乡村地区的邻里关系仍维持着社会稳定,但已经与传统关系不同。1950年代开始,Konya地区开始了经济恢复。坐落于该省西部的Meram区由于交通区位良好、空气清新、噪音较少而成为一个受欢迎的居住区域,居住密度变得越来越高,传统居住类型(单层或底层加1层)被新的居住类型(底层+2层)取代,甚至出现了高层建筑。2010年后的新住宅也多采用“小型公寓”户型,小型公寓是指1卧室+0起居室、1卧室+1起居室,以及2卧室+1起居室的住房,其中厨房和起居室、卫生间和浴室分别组合在一起。这样的住房尤其适合年轻夫妇、学生和独居的职业人士。
研究样本是从Meram地区沿New Road轴线北端的部分随机抽取的。在这些区域,独立的3-4层住宅很密集。在附近有一座研究型医院、大学医院和教育学、神学的教学部。此外,还有小型的商业中心、小学、停车场和健康中心。这里的居住者通常是拥有父母与孩子的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家庭主妇会彼此拜访、在花园中或是门口聊天、孩子们在街道上玩耍;男人们通常在清真寺或小的商贸地段彼此交流。居民们因为居住时间较长因而对邻居们都很了解。这些居住在建于1980年代住宅的居民们对这里有一种稳固的归属感。这种情况对于建立社会控制和管辖是一个积极的因素。
研究最终抽取了四个一室一厅样本:Beyaz Yaka Studio Houses(90-110m2), Egtim Studio Houses(50m2), Meram Studio(60-80m2)和Studio Live(50-60m2),通过调查说明这一地区近些年出现的小型公寓所导致的空间与邻里关系的变化。其中前两个样本已经建成,后两个即将建成。对于尚未投入使用的小型公寓,邻里关系和空间肌理是通过潜在使用者(已经购买或租下公寓的人)进行评估的。经过对附近房地产市场的走访,作者发现这些公寓的潜在使用者主要有三类:①专修药学的博士;②年轻的独居的学者;③富有的大学生。
首先,将老住宅转手、租给学生而获利的举动影响了居民之间关系的发展。传统住宅的居民们对周围邻居相对熟悉,然而新建住宅对原有的邻里关系产生了一定影响。1万-1.2万的学生使这块地区的夜晚更加娱乐化,快餐、咖啡厅、文具店等都在增加以满足学生们的需求。其次,在传统街坊内的小型公寓被认为是一种旅馆式的出租空间。这些小型公寓主要被希望独居、热爱自由并且不希望有太多社会限制的人所喜爱。作为一种面向大学生和年轻职业人士的投资和获利的工具,这些小型公寓无疑是临时性的。这种临时性不仅会减少社区内的彼此分享,也会带来人们之间的不信任感。最后,从小型公寓租金(385-625欧元/月)远高于老住宅租金(约188-312欧元/月)来看,小型公寓的快速增长不排除市场投机的可能。因为这一地区学生和其他年轻人的住宿需求在此前已经得到满足,小型公寓并非是基于需求而自然出现的。
传统住宅的邻里关系和小型公寓街区的邻里生活在物质空间和社会属性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在空间属性方面,前者通常是1-2层建筑,在空间上私密性较强;而后者虽与前者的建筑框架相似,但由于每层有多个居住单元、同时容纳多种功能而私密性下降。在社会属性方面,前者主要容纳核心家庭,且邻里间彼此相识,不同社会阶层之间通过邻里交往彼此融合,安全感更强;后者主要承载个人生活,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缺少联系和交流,可能存在信任问题,也因此影响社会稳定。 该研究证实了,不同的住宅类型会导致街区社会结构的变化,甚至对长期形成的邻里关系产生破坏。可以说,在任何情况下建筑都不是独立于使用者、生活方式和社会环境而存在的。
来源:AYD1N D, S1RAMKAYA S B. “Neighborhood” concept and the analysis of differentiating sociological structure with the change of dwelling typology[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4, 140: 260-269.
(供稿:柳兰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