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城乡社区发展与住房建设 (黄怡) 发布时间:2014-05-27 点击:2079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颁布“亚太地区可持续和包容性城市化”战略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于2013年9月正式颁布“亚太地区可持续和包容性城市化”战略文件,该战略文件旨在支持包括政府和地方社区在内的亚太地区国家和地方合作伙伴实现包容性的、弹性的和可持续的城市化。
亚太地区城市化进程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和速度,经济增长引发的快速城市化为可持续和包容性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城市成长速度已经造成亚太地区许多政府和社区的措手不及,土地、住房、交通、能源的供给,以及社会和环境服务都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需求。正是在此背景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颁布了“亚太地区可持续和包容性城市化”战略文件,意在提供一个战略框架,各国以此框架为基础,来制定和实施本国更为具体的国家战略,聚焦于城市作为城市系统和不同部门的内在联系,以便推动在国家层面和国家下一级层面的跨部门合作。此战略文件提供了一个共同目标和广泛的指导方针,这些能被应用到特定的国家背景中去。该文件将加强联合国相关部门对于亚太地区城市问题更具战略性干预的能力,以实现亚太地区城市可持续和包容性的发展,同时解决该地区城市贫困问题。
该战略文件指出,亚太地区城市发展的前景将由城市三个密切相关方面——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性能力决定。①经济可持续性:城市吸引有利润的商贸并成为商品中心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城市可以不断吸引投资、增加就业岗位、提升通信系统和交通系统的效率,并不断的改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②环境可持续性:城市可以提供具有弹性的居住环境的能力。居住环境的弹性取决于住房、安全的水供给、空气质量、垃圾废物处理、能源效率、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和一系列缓解的措施,如为城市居民提供健康、生产积极性高、满意程度高的生活;③社会可持续性:城市提供安全并富有生命力的社区的能力。经济增长的机会和利润被公平分享,社会各界可以参与决策的制定,社区的领导者负有责任,法律公正适用,女性、社会边缘群体、弱势群体以及不同种族和宗教群体都能被包容。城市必须创造机会并提供打破社会阶层的桥梁,使不同阶层的个人、群体实现互动,从而增加社会的凝聚力。
管理城市的增长对于亚太地区各级政府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主要包括就业机会的创造和贫困的减少、气候变化和环境的可持续、灾害风险的减少、社区发展、社会包容和稳定以及社会安全。
今后的40年将是城市物质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城市将继续发展下去,成功的管理城市增长将成为发展的关键。城市包容性发展和城市贫困减少的重要意义,促使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战略性地参与亚太地区城市问题的解决。目前亚太地区许多政府和社区的合作,在解决城市问题的项目和决策上,都寻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帮助与参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对于城市问题的关注主要反映在对于减贫、民主治理、危机预防与恢复、能源与环境等方面的干预。①制度管治局限是提升区域内城市可持续性的重要障碍;②降低城市贫困的增长,降低性别和横向收入不平等的扩大是维持经济增长的关键,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③危机预防与恢复越来越关注亚太地区城市及其应对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的脆弱性;④城市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和需求的降低在区域层面并没有被重视,这会导致污染物过度的排放以及交通拥堵和生产的浪费。
该战略文件还通过UNDP的重点关注领域来突出跨地区合作:①城市管治和赋权,特别关注次级城市和近郊区;②贫困和脆弱性,着重对于城市贫困的多部门途径;③环境可持续性、能源效率和气候适应性;④自然灾害风险的降低,主要聚焦于城市层面和国家层面的影响,以及加强伙伴关系以扩大影响。
战略文件确定的地方层面的城市战略,主要通过与城市和地方政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采用更加综合的方法,来支持地方政府超越地域的项目,在城市层面发挥带领作用。同时,战略文件也强调了城市的增长应该更为包容,并具有弹性,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最后,战略希望通过促进城市政策的对话和改革,来实现亚太地区的可持续和包容性的城市化。
来源:HILDEBRAND M, KANALEY T,   ROBERTS B. Strategy paper: sustainable and inclusive urbanization in Asia Pacific[R]. UNDP. 2013-06-30, http://asia-pacific.undp.org/content/rbap/en/home/library/poverty/strategy-paper-urbanization/
(供稿:陈亮, 黄怡)

印度城市化之未来式
现今在印度生活着约占全球1/10的城市居民。印度的城市人口数量已经十分庞大,持续不断的集聚过程可能使得这个数字继续增长。当下,约有38%的印度人口生活在不断建成的城镇居民点中,而这些城镇居民点的规模均超过了10000人。预计在2050年,印城市地区将容纳世界城市人口的14%,而在未来不到30年时间里,一半的印度人口将不得不维持城市生计,这将带来城市景观、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这也引起了人们对印度城市未来扩张问题的关注,特别是在未来几十年里可能极快增长的大都市地区。
为了预测印度城市的未来,来自法国城市地理研究中心、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巴黎第一大学与巴黎第七大学的E. Swerts、D. Pumain和E. Denis等学者以1962年Davis对印度2000年城镇化水平的预测为基础,通过建立模型的方式对印度城市增长的具体分布进行研究,提出了一个以城市过去演变的轨迹为依据来预测城镇人口的方式。印度次大陆当前城市化水平较低,但是具有历史悠久、相对可靠的统计观察与数据预测历史,使得它成为世界范围内应用此方法的一个成功案例。
模型检验,是预测城市容量增长分布的最重要手段。这一研究依赖于两个数据库的组合: 1901年至1951年印度的人口普查与1961年至2011年的印度城邦人口数据,并考虑到所有城市群的个体成长轨迹,无论是2011年已有的还是到2050年期间可能出现的新聚居点。E. Swerts等人首先假定,所有城市集聚体的世俗和当代发展轨迹是未来城市化发展趋势的主要动力(由于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间遵循位序——规模分布,印度的城镇和城市群发展始终较为平均),从而进一步证明了印度的城市体系符合分布式增长模型,而且其层次分布按照一定规律发生演变。他们证明了印度的多民族国家世俗城市体系非常符合通用的系统动力学的经典模型,这与世界其他地方一些成熟的城市结构呈现出共同的特点。研究者们还证明,城镇的位置对其成长轨迹的影响并不大,然而个别城市的演进轨迹却可以进行聚类分析,无论是建立在城镇长期的发展趋势(1901年至2011年)还是更近的当代城市群景观(1961年至2011年)的基础之上。同时,研究的分类以时间和空间为基本结构,以子系统和区域的具体特点为依据,例如,内陆城市的增长速度要超过沿海城镇。
研究认为,至2050年,印度的城镇化率将达到55.9%,超过9亿人口将居住在城市地区,百万人口以上城市数量将会达到89个,是2011年的数量的两倍。大量规模小于10万人的城镇将容纳总计3.39亿的人口。作为一种互补发展方式,印度的城市体系将以新集聚体不断涌现、原有大城市不断发展的方式继续扩张规模。针对以上分析,印度政府未来面临的主要社会经济挑战是提供可容纳约4.84亿新增城市居民所需的基础设施。而在2001年,印度的城市人口已经占据了54,366km2的连续建成区,每平方公里人口数达到8,100人,从而使印度拥有世界上最密集的城市环境。城市扩张必然需要更多土地,至2050年,即使在面积空间指数(FSI,Floor Space Index。注:类似于中国的容积率)规定放宽的情况下,印度城市发展的土地需求压力也是极大的。
来源:SWERT E, PUMAIN D, DENIS E.The future of India's urbanization[J]. Futures,2014, 56: 43-52.
(供稿:李源, 黄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