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人居署迪拜奖宣布获奖项目
迪拜国际奖由联合国人居署与迪拜市政府联合举办,创建于1995年,得到了迪拜政府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支持,通过网络和同行间的学习,来促进知识、专业技能和经验的转化和交流。2012年12月,独立的国际专家评审团宣布了第九届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的12个获奖项目。
评审团从之前技术咨询委员会筛选出的46个项目的候选名单中,挑选了2012年迪拜奖的10最佳范例和2个最佳范例转化的获奖者。
评选范例的标准包括可持续能力、影响和伙伴关系,以及其他方面的考虑,诸如复制的潜力、创新和促进两性平等与社会包容以及人类住区问题综合解决手段的贡献等。
评审会于2012年12月在迪拜举行,评审团成员由乌干达土地、住房与城市发展部住房司司长A. K. Kalibbala女士、英国伯明翰大学P.Amis博士、印度CPT大学艾哈迈达巴德(Ahmadabad)分校的D. Mehta教授和来自迪拜的Mr. H. K. A. Shaer先生组成。
10个最佳范例获奖项目包括:非洲1项,肯尼亚的“在严酷的气候和社会文化环境中授权给妇女”; 阿拉伯国家2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迪拜地铁红线最佳范例”,与黎巴嫩的“大蓝行动协会”;亚洲和太平洋地区2项,柬埔寨的“改革农村市场卫生,与中国的“临汾市公厕改善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欧洲和前苏联国家2项,西班牙的“儿童的城市:儿童参与作为公民权的基础”,与葡萄牙的“运动激励我”;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2项,巴西的“水的保护”,与乌拉圭的“学校有机菜园项目”;北美洲1项,加拿大的“Chapelview公寓”。
2个最佳范例转化获奖项目是布基纳法索(Burkina Faso)的“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的经济适用房”,智利的“为我的国家搭建屋顶”(Un Techo Para Mi Pais,即A Roof for My Country)。
2013年将在迪拜举行授奖仪式,给获奖者颁发奖项。第九届迪拜奖收到的所有申报材料将被添入联合国人居署最佳范例数据库,用以支持全球范围的知识共享和最佳范例转化到社区。
来源:http://www.unhabitat.org/content.asp
英国社区发展作为居民心理健康的促进手段:原则、实践与成果
当下国际视野越来越多地开始聚焦于如何运用社区发展(community development,CD)的方法来解决居民的心理困扰、促进其精神健康,这一趋势的产生来源于心理健康政策、外部介入与来自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者呼声越来越高等重大变化。但是关于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的讨论无论在学术还是实践上一直都是空白,一些社区发展问题的研究者往往倾向于认为这些是自己所研究领域的专长、兴趣或影响以外的问题。
英国伯明翰大学的A. McCabe研究员和A. Davis教授的研究以促进二者之间富有成效的介入为目的,考察了社区发展和心理健康这两个“平行世界”。根据英国的一些基础研究还有当今国际热点议题,并结合一个地方案例进行了研究。该项研究突出三个议题:第一,心理健康的促进干预要植根于社区病理模型而不仅依赖于个体和集体力量的趋向;第二,当前的心理健康政策更多地集中于个体对于心理健康和幸福的决定性与责任而未能挑战社会结构不平等的方式;第三,现实中各种社区发展影响的举措如何在强调简单干预与结果的政策环境中折中妥协。
作为英国政府提供资金支持的社区新政运动(NDC)的一部分,2000-2010年间由各个地方组织发起的“感觉良好”(Feeling Good)计划寻求解决生活在英国社会剥夺程度最高的社区里居民中部分人的心理健康需求问题。此活动的目标就是促进那些进入此计划资助项目的参与者的自助精神与个体的顺应能力,主要通过下列措施:①提高地方机构与工作者识别和应对早期心理障碍的技能;②使得地方居民能够受惠于“感觉良好”服务;③消除对与心理障碍与疾病相关的污名和社区对心理障碍与疾病的理解。
活动组织者通过建立一系列参数化的专业测试方法,对社区发展策略的成效进行评定,最终通过对活动参加者参与前后的测试数据对比以及相关人员的陈述进行分析。研究者发现了一个可喜的结果,即经过短短6-9个月的实验,活动参与者的自我价值认同感、自信心与自尊心等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实验活动表明,尽管居民心理健康与社区发展各自存在诸多问题,但将这两个原本不同的领域联系到一起,可以取得超越在单一领域内的地方或国家层面的效果。在当前政治经济形势下,要解决相关问题,需坚持医疗手段与社会分析和干预相结合的模式,并继续寻求二者间的共同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追求社会公平与正义,将被服务群体的激进理解与社区发展实践结合起来。对致力于社区发展与心理健康领域的工作者与被服务群体而言,最重要的是打破两者间的“平行世界”。
来源:李源编译自Community Development Journal, 2012, 47(4): 506-521.
住区物质缺陷对老年人的心理影响:土耳其特拉布左恩(Trabzon)老年之家的案例研究
随着技术和医疗的发展,人们的寿命比以前更长,并且生活得更加舒适,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在不断地增长。关注和照顾人口中不断增长的老年群体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在应对老年人口面临的问题上,世界各国反应迟缓。关于老年人口问题的第一次国际会议于1982年由联合国组织举行,会议结束时形成了一项声明,被称为“维也纳计划”(Vienna Plan)。这个会议如今依然定期举行,讨论老年人口问题。联合国也宣布1999年为国际老年人口年(International Elderly People's Year)。
在土耳其,关注提供给老年人的服务一直被视作对老年人的尊重,是与传统、习俗和宗教信仰相一致的。在传统的土耳其家庭中,赡养老年人也是其子女或亲属应尽的义务,除此之外,也有一些机构专门照顾孤寡的老年人。由土耳其Karadeniz 科技大学建筑系 N.C. Kahya等人组成的课题组则以土耳其特拉布左恩(Trabzon)老年之家为案例展开了研究。
在该研究中,主要对特拉布左恩老年之家的居民进行了综合的问卷调查,考察了老年人对于他们住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以及他们的满意程度。首先根据老年人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职业、健康状况、文化程度和经济条件,对这所老年之家的居民进行分组,从而确定他们的期望。老年之家的物质条件也被加以测评,以便确定是否满足了这些老年人的需求。 问卷调查包括了75个问题,调查了60位老人,共获得4500个数据点,通过SPSS软件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特拉布左恩老年之家存在着老年人需求的物质缺陷。研究结果同时显示,86.7%的老年居民乐意住在老年之家,并且他们能够习惯住在老年之家,但是73.3%的居民不愿意再把自己家庭中的其他人送到老年之家来。这些矛盾的结果表明,老年居民其实不愿意住在老年之家,但是他们由于被迫因素只得适应这里。这一状况给这些居民的心理健康带来了消极影响。
为了改善住区给老年人心理健康带来的影响,研究者也给出了一些建议:①老年人有着迥然不同的个人情况,如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健康状况、经济条件及其归属的文化群体等,因此在规划老年人住区时应该考虑这些因素;②地方的归属感对于老年人来说极为重要,在设计住宅时应该更多的考虑老年人对住宅和居住地的归属感;③居民的愉悦感应该被加强,通过指导他们在居住地从事不同的活动。应该组织设施帮助居民在各种活动中度过闲暇时间,例如运动、步行、园艺种植等户外活动;④老年人应该重新获得他们几乎久违的有用感。在住区规划中有必要提供老年人必要的工具和场所来从事他们健康状况许可的活动,诸如蔬菜瓜果种植园、手工作坊等功能空间;⑤应该设计康复中心来帮助那些不能照顾自己的老年人。
来源:陈亮编译自Applied Ergonomics 40 (2009): 840-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