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城乡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袁菲) 发布时间:2016-12-09 点击:3721

在文化遗产地场所管理中建立共识、协商与冲突解决
“关于遗产地管理中的共识与协商”是盖蒂保护研究所最有影响力的研究课题之一,它开始于1998年,用于检验和证明价值观和文化遗产经济学在公民社会中的日益增加的积极作用。遗产项目的价值研究,旨在填补在保护领域的知识主体的差距,提升工作中的价值认知、市场定位和其他社会因素,因而更需要一个综合的方法来实施保护。
该研究最初形成了三份报告,均由盖蒂保护研究所发表:《经济学和遗产保护(1999)》、《价值和遗产保护(2000)》和《评估文化遗产的价值(2002)》。在最终阶段,即2001到2003年,又出版了四个案例研究,详细阐述了价值观在遗产地管理中的作用。这些案例研究的一个目标就是要证实以价值为基础的保护管理在实践中的积极作用。
“遗产地管理规划”作为一个高度关键的工作,一直是盖蒂保护研究所在过去的20年里一直关注的核心问题。与遗产地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交流和理解,以及与有可能影响遗产地的保护或被保护影响的参与者沟通,这两个领域的工作都具有突出的基本重要意义。在世界大多数地区,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公众参与是保护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许多政府在过去十年左右都努力鼓励和促进遗产及其管理工作投入更多更好的公众感知。可持续的保护是依赖于公众良好地了解遗产和支持保护。遗产从业者需要更进一步掌握协商的工具和方法,才能更好地与遗产地利益相关者达成共识并获得支持。
通常利益相关者对遗产地的意义总会持不同的观点。这种认识上的差异可能会导致紧张甚至冲突,而遗产保护从业者则往往不幸的陷入其间。所以遗产保护从业者不仅要认识到这些差异,还要积极的准备应对和解决。但是遗产保护从业者往往没有经过正式的协商谈判和冲突应对的培训。盖蒂保护研究所正是希望建立起一套共识和争议解决的方法,从而搭建起遗产地管理者和利益相关者之间沟通的桥梁。
2009年12月1-3日召开名为“在文化遗产地场所管理中建立共识、协商与冲突解决”的研讨会,会议录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识别遗产保护相关问题与挑战的背景文献。共收录了两篇文章:Chris Johnston and David Myers的《问题与挑战:在文化遗产地场所管理中化解冲突、建立共识》,和 Stacie Nicole Smith的《在文化遗产场所管理中建立共识》。
第二部分:分析记述了2009~2010年间具有突出代表性的关于遗产保护方面争端解决的实践案例,包括:加拿大历史文化场所的立法完善、南美的南部基尔梅斯文化遗产的争议——土著身份被盗的遗产、南澳大利亚康达湖土著村落的景观修复、通过公众咨询化解冲突的澳门蓝屋、瓜地马拉艾尔米拉多地区自然与文化遗产管理的共识方法、关于道德情感的对话作为遗产管理的资源、遗产地旅游中的冲突与挑战等。
第三部分:关于在遗产地保护管理方面建立共识和解决争端的结论与建议,并希望成为进一步行动的指导蓝图。
来源:Consensus building, negotiation, and conflict resolution for heritage place management[R/OL]. 2016. http://www.getty.edu/conservation/publications_resources/pdf_publications/pdf/consensus_building.pdf.

当今世界的生土建筑——UNESCO“保护生土建筑世界遗产”国际研讨会
随着气候变化、发展压力、战争和恐怖主义行为等不断升级,世界各地的文化遗产都呈现越来越脆弱的危机。而生土建筑暴露在这些风险下尤为堪忧。这些美丽的生土建筑是人类杰出建造智慧的力证。自远古时代,各大洲的人们都以泥土作为最主要的建造材料。今天,超过150项世界遗产对象都是完全或部分使用泥土建造的。近三分之一的世界人口仍生活在泥土建造的房子和城市里。生土建筑遗产包括不同类型的历史古迹,村庄、城镇、家庭、房屋和考古遗址等,并为其所在地方社区提供重要的经济、生态和文化资产。生土建筑已经成为一种象征人类利用本地原生资源建造生活空间环境的创造能力,即一种“自然形成”的可持续发展。若这一组成庞大建筑家族的元素消失,将是人类不可挽回的损失。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生土建筑计划(wheap,2007-2017)”,通过从世界遗产地中遴选试点项目,来推动生土建筑遗产保护与管理的研究成果、执行能力建设、价值识别和最佳技术实践等。
2012年是《世界遗产公约》40周年,此时恰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生土建筑计划(wheap,2007-2017)”的过程中间点,因此在40周年庆典活动中的2012年12月12-18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同格勒诺布尔国际建筑学校以及其生土建筑国际中心,汇集世界各地240位专家、教授、学生,召开了第一届“世界文化遗产土建筑保护”的国际研讨会,为审视当今世界生土建筑保护的挑战提供学术讨论平台。由来自世界各地的世界遗产地管理人员和高校科研机构专业人员组成的40人专家小组,分享了他们的研究、建议和最佳实践,这些经验已被确认为世界遗产生土建筑保护过去的几年中,推动了各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这份出版物收录了超过35份专业报告,是历时2天的国际研讨会的成果集结。①世界遗产城市案例研究,介绍了五个具有突出代表性的生土建筑城市类世界遗产地案例;②考古遗址类案例研究,介绍了四处遗址型案例;③文化景观类案例研究,介绍了六个案例;④武装冲突环境下的生土建筑遗产保护;⑤生土建筑遗产保护与自然灾害;⑥当代埃及建筑师Hassan Fathy的中东生土建筑;⑦生土建筑的教育、研究、宣传。
本次学术研讨会的结论和主要观点综述,以及科学委员会和其他相关会议的呼吁文件都收录在附录部分,希望有助于政策制定者、专业人士、教师和学生们找到相关的信息和启示。
来源:Earthen architecture in today's world[R/OL]. World Heritage Papers 36. 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22/002254/225481m.pdf.
(以上供稿: 袁菲)

中国城乡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营——城乡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实践
2016年7 月16日,以“守望故乡”为主题的中国城乡遗产保护屯堡论坛暨2016屯堡工作营开营仪式在贵州安顺屯堡博物馆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50多位专家、学者就中国传统村落保护面临的危机、中国传统村落的活化、传统工匠艺人的拯救,以及城镇化建设如何与传统村落保护协调发展等问题进行探讨,并发起了《中国城乡文化遗产保护贵州实践屯堡倡议》。2016屯堡工作营开营后,来自中国和法国的20名志愿者在之后的半个月里将正式开启对云山屯金家铺子的修复工作。屯堡工作营由法国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营联盟(Union REMPART)、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和贵州省傩戏堂文化传播机构联合筹建,是第71个世界遗产保护志愿者国际合作营项目,也是中国第4个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营。
2016年是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成立10周年,也是Union REMPART成立50周年的日子。10年来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基金会致力于通过资助和奖励对城市遗产保护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和组织,推动城市遗产的管理、科研、宣传、教育、人才培训、学术交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以及涉外活动等各项城市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基金会一边吸取总结欧美国家同类机构的成功经验,一边探索最适合中国国情和文化观念的发展方式,中国城乡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营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式之一。
2009年,INTO(国际信托组织)年会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召开,阮仪三基金会作为中国唯一代表受邀参会。INTO是英国遗产保护方面最权威的非政府组织,在世界范围内拥有来自40多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会员单位。这次年会也促成了阮仪三基金会和Union REMPART的合作,开启了中国城乡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营的发展。
Union REMPART是一个有关遗产保护与志愿者服务的法国非政府盈利机构,成立于1966年。该机构认为,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有的体验,因此给自己设立了国际遗产保护任务的目标:为了在其他国家推广为保护遗产而开展的志愿者工作营,该组织会选派志愿者去当地,或在法国接纳国际志愿者,并对合作伙伴进行培训,使其能够建立工作营。目前,通过与国际伙伴建立关系,该组织每年能为200多位志愿者提供30个国家的40多个修复项目。同时,每年也有超过700位国际志愿者来到法国参与Union REMPART的工作营。自2011年夏天,阮仪三基金会和Union REMPART联袂在山西平遥开办首届“中国城乡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营”至今,经过6年的运作和成长,在山西平遥、新绛,江苏苏州、同里,贵州安顺、兴义和浙江宁波,共举办了19期工作营。其中,江苏同里工作营是和英国国家信托组织合办的。
2016年11月5日,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派出代表团参加了在法国巴黎卢浮宫举办的Union REMPART成立50周年文化遗产论坛,并介绍了中国城乡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营6年以来的工作过程和取得的成绩,得到高度评价。2016年11月22日,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推荐的工作营代表获得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薪火相传”传统村落守护者杰出人物奖。
一直以来,城乡文化遗产的保护被认为是专家和专业人员的事,很少会有人想到可以用自己的双手和力量参与修缮一栋历史建筑。但在欧美,这已经是一种生活方式,是很多年轻人假期的选择。如何把遗产保护和公众参与结合,唤醒更多人保护城乡遗产的意识,是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10年以来的遗产保护实践证明,工作营自下而上的社会化运营模式,志愿者的参与模式都较好地推动了遗产保护的社会教育,为遗产保护意识的树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来源: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

中国城科会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名城交通学部2016年年会简报
中国城科会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名城交通学部于2016年10月13日-10月16日在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召开2016年会,会议主题是“名城交通与土地使用协调发展”。
本次年会在华北分部的协助下举办,得到了蔚县政府的热情支持。10月13日下午,名城交通学部华北分部在蔚县先行召开了分部学术交流会,会上有3篇论文进行了交流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10月14日上午举行了年会开幕式,由学部主任委员文国玮教授主持会议,中国城科会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邱跃副主任参加了会议,并发表了题为“新常态下名城保护应树立“全面保护”的理念,要实行“全面保护”的方针”的主旨演讲。首先强调了名城保护的基本概念,提出新常态下的理念发展,应该树立全面保护,即保护、利用和发展是一个整体的理念,在时间上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名城保护的目标是“活化”而非“死保”。制定保护方针:突出重点、长期坚持、攻坚克难。基本措施包括资源梳理、计划制定、资金支持、政策引导、组织建设和顶层设计。强调“全面保护”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项方针。 
随后,邱跃副主任与文国玮主任委员为学部新增委员颁发了证书。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交通分院副总规划师王昊秘书长分享了名城交通学部2015年度工作总结,学部规模已从2014年成立时的22位委员发展到现在的45位,活动形式也从学术交流研讨会增加到工作营等多种形式。本次年会吸引了来自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山西、山东、陕西、广西、云南、海南、黑龙江、福建、江苏、河南、四川及河北等省、市的38位学部委员及嘉宾参加。
14日上午,共有4位学部委员在学术交流会上进行了专题发言。学部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卓健教授做了题为“我国城市传统街区道路空间分类方法研究”的学术报告,探讨了全面保护理念下传统街区道路分类的规划难题,借鉴英国和上海案例,提出分类建议,强调应该转变现有的道路分类原则。其他三位委员的学术报告内容涉及古城道路交通环境优化方法研究;北京旧城历史文化街区交通改善规划研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交通需求管理综合策略研究等多个方面。
本次年会参照去年经验设置了特别环节——为当地政府提供名城保护与发展的规划咨询。蔚县是河北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10月14日和15日,各位参会学部委员对暖泉古镇等文化遗产进行了详尽的实地调研后与蔚县县政府相关主管部门进行了深入座谈,各位学部委员对蔚县目前的保护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10月16日上午文国伟主任做了关于“蔚县古城保护和交通整治的规划建议”的学术报告。这已经成为名城交通学部年会的一大特色——结合年会所在历史文化名城的实践进行研讨,实现了学术年会的社会价值,受到主办城市的热烈欢迎,今后名城交通学部将坚持这样的年会举办方式。
来源:中国城科会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名城交通学部.
(以上供稿:肖建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