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城乡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袁菲) 发布时间:2015-12-14 点击:4037

盖蒂保护基金会《关于推进当代遗产的保护实践的讨论》(A Colloquium to Advance the Practice of Conserving Modern Heritage)
大量使用新的和创新施工方法和材料的当代建筑,作为社会改革的物化代表,对于传统的保护方法,尤其是在新的方法论和哲学思考方面提出新的挑战。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领导力、战略研究、产业协同,来共同制定适当的修复技术,从而推动保护研究的付诸实施。
为了解决这种需求,GCI(盖蒂保护基金会)旗下的、成立于2012年3月的当代建筑保护协会(Conserving Modern Architecture Initiative,CMAI)组织召开了一个汇集这一领域专业人士和专门机构,以寻求当代遗产的保护实践可能的方向的讨论会。
会议主要目标是:①检验过去25年中的行动成效,以便正确评估当代遗产的保护实践所处的当前状态;②识别和优先考虑当前需求;③识别潜在行动,以满足这些需求;④确定实体的和潜在的合作者来执行这些行动;⑤为专门的保护机构制定一个保护计划,来实现这些已得到辨识的工作。
该讨论会提交的论文与案例都围绕四个主题:①哲学和方法;②物理保护的挑战;③教育和培训;④识别、评估和诠释。
1、论题一:哲学和方法
在该领域内,还存在着这样的学术争议,即:关于保护当代遗产的认知理念和方法,是否应该不同于其他更久远时代的遗产?保护的观念和方法会受到信息来源和文献研究不断增强,以及工业化飞跃发展,新兴的建筑方法实践等的影响。尤其是关于建筑材料和设计意图的问题是长期争论的重点,而有关于价值观的基础问题更是有待回答的。一个最基础的问题是,当代遗产是否需要建立一套专门的保护理论和方法。讨论这个主题的目的是在当代遗产保护的从业者间建立一个共享的认知平台来进一步评估这种需求的必要性。
为了建立起一个讨论的框架,Susan Macdonald的论文《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将当代遗产保护整合一体》,她通过检验在既有实践中使用的标准和规范,来探讨当代建筑保护的适用性,并设问,将这种方法实现一定程度的普遍性是否重要。而Michael McClelland则通过多伦多塔案例研究的阐释说明了一个城市管理部门是如何成功的将战后大规模住房的保护融入到更广泛的城市规划框架中,并符合当前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种认识到住宅建设背后所承载的城市和社会意义,而不是建立在一栋楼一栋楼形成的物质性肌理的综合型保护方法,才导致了成功。Sheridan Burke关于悉尼歌剧院的案例研究说明了,对该建筑物原设计师的续聘,积极影响了这个世界遗产地长期的保护与发展管理框架。
2、论题二:物理保护的挑战
19世纪晚期开始的建筑技术爆炸式增长,带来建筑形式和建筑材料的大幅创新,从而为现在提出新的保护挑战。本论题探索的主要是与环境、技术和物理保护相关内容。案例研究报告专注于在保护和工作之间建立平衡的技术和具体的措施方法,旨在应对共同的挑战。
Kyle Normandin的论文《现代建筑物理性保护的挑战》,讨论了有关现代建筑的物理保护的挑战。讨论的焦点在于现代建筑材料的寿命和保护,从而来应对维持当代建筑的使用寿命的问题。论文认为当代建筑保护者可以通过对一系列问题的广泛调查,诸如广泛应用在当代的独特的建筑材料等要素来提高保护实践的成效。Wessel de Jonge关于Zonnestraal疗养院的案例研究证实了对建筑物的许多物质属性,诸如时间性的仔细检验和深入的理解会导致成功的结果。法国历史遗迹研究实验室的Myriam Bouichou展示了当前对登录建筑纪念物的相关物质性材料调查和具体研究工作,由此讨论了当前所遇到的常见的保护问题是建筑材料所反映出的缺陷,并共享了实验室对这类问题的应对。
3、论题三:教育和培训
在过去的10到15年中,许多教育机构已经开始着眼于当代文化遗产的保护。目前的需求是什么?目标受众群体又是什么? 需要开展什么类型的教育、培训和能力建设?案例研究报告侧重于对当前教育和培训的目标动因,对从业人员的需求,还回顾了一个较为成功的关于1940到1970年代当代建筑历史价值的课程框架,明确了在教育和培训中推进保护实践的重要意义。
Theodore Prudon与Jeffrey W. Cody合著的论文《当代建筑保护的教育和培训》,基于对过去的10到15年教育项目发展中现有的和新兴的课程,评估当前的发展趋势。研究突显出当前遗产保护的教育焦点主要集中在研究生教育项目上,并概述了不同的学科技能的培养目标。作者讨论了课程,可能设计和类型的技能可以培养满足未来需求的领域。Tommi Lindh所展现的案例研究是关于现代建筑保护的国际课程,包括课程目标、成就、实践结果,和潜在的下一步对专业人员的职业生涯培训。
James Ashby的案例研究阐述了一个由加拿大公园组织的关于加拿大当代建筑遗产保护的为期两天的入门训练模块,它注重培训包括建筑师、工程师、技术员、甚至业主在内的各种相关领域的人士。这门课也对于其他研究领域的教授开放,提供基本的保护信息,决策方法,当代建筑形式与材料等培训内容,课程旨在解决各相关领域专业人士在不熟练的保护实践领域中处理与当代建筑遗产相关的问题。
4、论题四:识别、评估和诠释
早在1970年代末,保护当代遗产的努力就开始了。即便如此,在许多地方当代遗产依然没有得到珍视,不受保护,甚至遭受保护派的反对。怎样的方法和努力才能带来成功?哪些因素限制了保护,需要哪些努力来提升认知,实施评估、保护、和解释当代遗产?本论题讨论了过去的20年里为战后的当代遗产开发的所做的保护遗产及周边地区的有效努力。
Marieke Kuipers的论文《当代遗产:识别、评估和阐释》,详细陈列和宣传了从1970年代末期开始形成的当代遗产场所,同时论述了新出现的问题,以及20世纪遗产在提名世界遗产名录时缺乏主题框架的问题。Emily Gee关于战后英国遗产的综合清单项目的案例研究,展示了使用主题框架来确认一系列多类型当代建筑遗产的方法,如公共住房、商业办公室、工业和能源供应区,以及包括雕塑和壁画在内的公共艺术作品等,并通过多样化的案例研究来说明这种努力所导致的公共支持计划。
Charles A. Birnbaum的案例研究阐述了文化景观基金会在当代建筑和景观保护方面所做的宣传工作,作为美国的一个非政府组织,有效促进公众对当代景观保护的兴趣、知识和支持。
来源: NORMANDIN K, MACDONALD S. A colloquium to advance the practice of conserving modern heritage[R]. The Getty Conservation Institute, 2013-03.

“中国城科会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名城交通学部2015年会”简报
中国城科会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名城交通学部于2015年9月22日至9月25日在四川省阆中市及巴中市恩阳区召开2015年年会,会议主题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交通”。
9月22日,名城交通学部华北分部在阆中先行召开了分部学术交流会,会上有8篇论文进行了交流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9月23日上午,全体委员参观了阆中古城,在实地踏勘中考察了阆中古城的保护实施状况,深入了解了古城人民的生活,为之后的主题发言和讨论提供了基础。23日下午举行了年会开幕式,由学部主任委员文国玮教授主持会议,中国城科会中国城科会副秘书长、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副主任曹昌智教授参加了会议,并发表了题为《管窥名城交通》的主旨演讲。曹昌智主任的演讲从被遗忘的名城保护之本谈起,强调道路交通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本源属性,传统路网和交通方式源于井田制,名城交通本质属性具有双重互补特征,指出保护制度缺失导致名城交通的边缘化。接下来重点分析了名城交通的持续严重破坏的原因,为:①社会转型发展中名城交通的脱胎嬗变;②名城保护制度未能挽回传统格局消失,历史名城格局和风貌大都整体破坏;③我国旧城改造的思想根源以及我国大规模旧城改造的社会根源。最后提出了名城交通保护与发展协同的策略,并建议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①重视名城保护中的道路交通问题;②加强名城交通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③探索解决名城交通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曹主任引用大量城市的案例结合进行分析,深入浅出,切合实际,为下一环节的讨论引领了方向。
会议吸引了北京、上海、天津、山西、黑龙江、辽宁、江苏、浙江、江西、山东、河南、重庆、四川、云南、陕西等省、市的35位学部委员及嘉宾参加。9月24日上午,会上共有6位学部委员在学术交流会上进行了专题发言。内容涉及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街区的交通格局构建;安宁化交通改善措施与政策在历史街区的应用;历史街区的停车问题研究;历史名村的区域交通网络构建;以及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与综合交通支撑比较研究等多个方面。
本次年会的特别环节是为当地政府提供名城保护与发展的规划咨询。9月24日和25日,各位参会学部委员与阆中市政府、恩阳区政府相关主管部门进行了深入座谈,各位学部委员并对阆中古城、恩阳古镇目前的发展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这也是本次名城交通学部年会的一大特色——结合年会所在历史文化名城的实践进行研讨,实现了学术年会的社会价值,受到主办城市的热烈欢迎,今后名城交通学部将坚持这样的年会举办方式。
中国城科会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名城交通学部成立于2014年4月,现有学部委员32名,分为华北、西北、华东、华南、华中和西南6个分部。成立《名城交通学部》的目的是要在城市规划和历史名城保护规划中重视对交通问题的研究,在城市交通规划中重视对历史性交通环境的研究,为协调名城保护与交通发展,搭建新的平台。
 (供稿: 中国城科会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名城交通学部.)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2015年会、中国文物学会历史文化名街专业委员会2015年会”观点摘要
2015年11月6日-9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2015年会、中国文物学会历史文化名街专业委员会2015年会”在景德镇举行。此次论坛旨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历史文化名城、街区的健康发展,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的规划设计水平。会议主题为“遗产保护与城市存量”。 学术报告精选摘要如下。
谢辰生:名城保护中要注重地域传统特色的保护与延续。在保护的前提下谋求发展,保持传统风貌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避免大拆大建的做法。保护规划是城市建设的前提,城市建设中应严格按照保护规划实施,不得随意突破规划要求。
朱自煊:应重视重要文物周边的保护和整治方式研究。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城市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是促进城市生活积极向上的因素和途径,在保护理念和保护方法上,不应背道而驰。 
阮仪三:历史城市和建筑蕴育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①中国的城市与建筑有着丰富礼仪制度和文明教化的鲜明表象与痕迹。传统礼仪场所和设施应作为重要文化遗产得以发展和延续,不应仅作为观赏、旅游的对象,更不能因其缺乏具体的使用价值,或是妨碍城市建设而被拆除。应注重文化遗产周边历史环境的保护。②中华民居创造了家庭阖家欢聚的礼仪空间,我国各地民居均为“合院式”,这种布局形式不仅具有安全、保温、隔热的优点,更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主尊有序、男女有别的礼仪空间形式,近年来城市中大规模的拆迁建设,极大地破坏了传统人文礼仪所依存的物质基础。③在发展中守护城乡遗产,留住“乡愁”,是中国走向现代化同时,又不失去民族文化传统的必由之路。
郭旃:遗产保护与文化景观。①明确了文化景观与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复合遗产的关系,指出文化景观属于文化遗产,一般不单独构成自然遗产和混合遗产。②介绍了文化景观的类型:第一类是人类刻意设计及创造的景观,第二类是有机演进的景观,其中又分为残遗(或化石)景观和持续性景观;第三类是关联性文化景观。而具体的文化景观,可能同时具有三种特征。③文化景观的选择依据。④文化景观作为活态遗产,面临着保护、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诸多问题与挑战。
张兵:从分类保护到整体保护:走向城乡历史文化聚落的保护。提出了一种新的保护类型。
周俭:上海虹口港口历史地段“音乐谷”项目分析,重点解读了上海虹口港历史地段动态更新的历程及其特点。①地段内产业更新时间不同,小地块更新方式、类型与特点多样,由此形成了以街道为主体,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动态实施的运作模式。②地段构建了区级管理委员会统筹管理、居民联席会监督维权、商家协会服务自律的管理模式,形成了利益相关者全面参与街区更新过程管理的协商机制。③上海市运用划定风貌保护街坊的策略来应对城区新旧空间混合现状,地段更新过程中,避免了大规模实施改造。
吕舟:景德镇御窑厂的文化遗产价值。认为御窑厂申遗工作应当是以御窑厂为核心的瓷业文化系列遗产,其具有成为世界遗产的潜在价值,也代表了瓷业发展的完整过程及最高水准,同时也有助于填补世界遗产瓷业主题的空白。
张广汉、杨涛: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规划探索。介绍了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工作的三个阶段:①1986年-1994年,目标是保重点保肌理的改进更新,规划方式以控规为主;②1995年-2005年,注重保护与改善更新结合,重点改善基础设施;③2005年-2015年,注重街区的真实性、完整性、生活延续性。最后指出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强探索:传统文化的保护还需加强,路径需要拓展,与社区、与居民的结合需要进一步探索好的方法 ;物的保存与民生改善并举;规划与管理结合,保护规划需要关注落实机制与操作渠道,实现更加有效的保护。
潘丽珍:青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调查实录,带来了青岛市多年来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方面的宝贵经验和思考。杨峋:介绍了厦门城市建设发展沿革、厦门历史风貌保护规划以及厦门旧城改造的实践与反思。 
Allain Marinos:巴黎规划中空间的再利用:为居民而改造,和居民一起来改造报告介绍了在“让城市焕发生命力”的思想指导下,法国社会性住房的改造和通过改造来使居民获得私人住房这两个巴黎规划的新项目。其他外籍专家也宣讲了自己的遗产保护利用的理念和实践。
伍江:告别旧城改造,走向城市更新。指出应当用城市更新的理念代替旧城改造的思路,因为城市发展是有活力的,不应是玻璃罩里的文物,城市应该通过生命力获得价值。
赵中枢:活力街区路在何方?提出街区保护规划的关键点在于保持街区的活力,具体体现在本地资源的保护、基础设施的提升、保持原住民生活延续性三个方面。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名城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