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城乡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 (袁菲) 发布时间:2012-11-27 点击:3009

世界遗产:优势超越国界(World Heritage: Benefits Beyond Borders)
该书出版于《世界遗产公约》40周年纪念之际,是一部专题案例研究集合,提供了一个深入的了解世界遗产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所具有的突出的普遍价值的途径。案例研究描述了26个在主题、类型和地理区位上不同的世界遗产地,阐述了其当地社区利益、生态系统维护,与各种各样的利益相关者,以便共享经验教训。
本书强调整体和综合的视角来认识世界遗产,如地方社区在管理和保护方面的重要作用,生态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维护生物、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等。通过跨学科的范畴,本书将提供给研究人员、从业人员、广大公众和社区代表一个讨论的交汇点,促进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成为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凝聚力的关键载体。
第1部分:构建自然与文化间的桥梁。5个案例包括:保护世界遗产和社区参与跨界生物圈保护区——塞内加尔的Djoudj国家鸟类保护区;社区参与维护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澳大利亚大堡礁;生活世界遗产——斯洛文尼亚的kocjan洞穴;保护岛屿生态系统的挑战——也门的索科特拉群岛;保护文化景观的挑战和可能性——挪威的维加群岛。
第2部分:城市化和可持续的遗产发展。6个案例包括:发展中国家一个小岛屿上的遗产地社区——巴巴多斯的Bridgetown;红色城市——摩洛哥马拉喀什市Medina;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老挝琅勃拉邦城;世界遗产扶贫项目——越南的会安古镇;当地社区的责任感看护——爱沙尼亚历史中心塔林镇;特殊景观的西班牙殖民城市——哥伦比亚历史中心圣克鲁斯蒙。
第3部分:综合规划与原住民参与。5个案例包括:Mijikenda人民的家园——肯尼亚神圣的Mijikenda卡亚森林;加拿大碧玉国家公园与落基山脉公园的和解;瓦努阿图Roi Mata的遗产行政领域;生活文化景观——菲律宾的水稻梯田;文化系统的力量——马里的多贡人土地,邦贾加拉悬崖。
第4部分:生活遗产和维护突出普遍价值。5个案例包括:国家优先事务——南非iSimangaliso湿地公园世界遗产保护;社区参与的途径——墨西哥Sian Ka'an的原住民专题学习;韩国滨河古村落Hahoe和Yangdong的保护;世界遗产的中国散居——开平碉楼与村落;日本Shiretoko的渔民和渔业生态系统管理;
第5部分:超越纪念物的存在。5个案例包括:代赫舒尔的乡村社区发展:埃及金字塔地区的孟菲斯及其墓地;可持续发展的荷兰-德国世界遗产——瓦登海;世界遗产的催化剂地位-遗产发展导向的可持续再生——大不列颠Blaenavon工业景观;世界遗产扶贫项目:巴西卡皮瓦拉山国家公园;遗址公园和社区:柬埔寨吴哥窟的可持续发展途径。
来源:GALLA A.  World heritage: benefits beyond border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 http://inclusivemuseum.org/world-heritage-benefits-beyond-borders/


保护遗产地和历史城镇的青年教育——为阿拉伯地区学校教师编写的实施指南
这本小册子是由UNESCO安曼办事处支持出版的,曾作为ICCROM的阿拉伯地区考古遗产保护课程的一部分。课程开设的初衷是为了在遗产地管理部门和当地学校之间建立起合作的范式,并开发新的工具和途径,将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引入到学校的课程中去。而遗产保护的内容不仅包括考古遗产,还涉及了阿拉伯地区的历史古城。
指南于2003年首印,2006年修订,出版的目的主要是:鼓励学校参与遗产地和历史城镇的保护;强化教师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责任感;提升学校与文化遗产地的地方性合作关系;推进建设一种学校与遗产地之间的长期合作范式。
这本指南主要是针对教师使用的指导手册,内容来自于世界遗产地佩查,杜加和突尼斯古城的经验总结,目标对象主要是9-12岁年龄组的学生。
指南共分为两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由七个章节组成:①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②理解历史场所的含义;③导致衰败的原因;④保护与管理;⑤社会经济与旅游业发展;⑥觉醒与突破;⑦世界遗产。第二部分是以位于约旦佩特拉的一个世界遗产的保护实践为案例展开的。
每一个章节都按照三个组成部分展开:教师手册、基础知识和相关概念、学生行动。不但每个章节都有相对独立的目标设定,在完成整个课程后,学生还应具备:对历史文化遗产及其环境代代传续的正确理解;能够描述遗产地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价值;认识到文化遗产面临的各种威胁;充分理解多种途径的保护管理,以及遗产旅游的利弊;辨识遗产地的各种相关利益群体;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也是他们自己的责任,并且也能够通过多种方式为遗产保护作出自己的贡献。
来源:UNESCO-ICCROM.  Introducting young people to the protection of heritage sites and historic cities——a practical guide for school teachers in the Arab Region[R]. http://www.iccrom.org

在冲突中保护文化遗产(Protecting Cultural Heritage in Times of Conflict)
本文件是ICCROM用于“冲突中保护文化遗产”的国际课程文案。
制定有效的战略来防备文化遗产遭受灾难和作出管理的应急反应,早已纳入iccrom多年的文化遗产预防性养护和风险管理培训策略中。2010年由于意大利文化部强调了对武装冲突地区培养文化遗产保护人才的更多关注,该组织也将其注意力从自然灾害的预防转移到武装冲突的危害和应对上来。因此,ICCROM精心设计了课程培训的过程,涉及了跨学科的保护专家团——军事专家、人道主义救援专家、法律专家、解决冲突专家等等。最终形成这样一个密集的培训课程方案,包括三个关键主题:文化冲突、文化遗产抢救、后勤交流与规划。通过直接从各地采集的实际案例来讨论战乱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方式,探索文化遗产对于推进和平的潜在促进作用,这是设立该课程的主要目标。
文件从4个部分展开课程论述。
第1部分:抢救濒危文化遗产。主要案例包括:博物馆工作人员在贝尔格莱德轰炸中的积极救援行动,发生在哥伦比亚“失落之城”考古公园内的冲突及其影响,在尼日利亚内战中受损的文化遗产精品——奥朗博物馆的修复,在冲突中的文化遗产——斯瓦特博物馆等。
第2部分:恢复与重建。涉及了众多的代表性案例:在冲突时不仅保护物质文化遗产,重组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文化遗存,续写历史——重建位于格鲁吉亚阿布哈兹的11世纪圣乔治教堂,冲突对科索沃文化遗产的影响,位于科索沃普里兹伦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修复工程——圣救世主教堂,巴勒斯坦那不勒斯旧城遭受的破坏,再利用挑战——土耳其北塞浦路斯废弃教堂的保护,再现波黑巴尼亚卢卡的Ferhadija清真寺,修复被战争破坏的斯里兰卡考古遗产——荷兰贾夫纳堡等。
第3部分:从自然灾害中积累经验。以巴基斯坦地震灾区的柯达村为例,探索文化导向的解决途径;以缅甸伊洛瓦底江三角洲的经验,探讨自然灾害对有形和无形文化遗产的影响。
第4部分:准备工作、网络支撑和保护意识。例举了:和平时代的准备——武装冲突中保护文化财产的芬兰国家清单,在社会政治危机中的风险准备和遗产管理——强调专家的作用,为军事人员增强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建议培训课程等各地区的有效管理举措。
来源:LAMBERT S, ROCKWELL C. Protecting cultural heritage in times of conflict[R]. ICCROM. http://www.iccrom.org/

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俄罗斯圣彼得堡
2012年6月24日-7月6日,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
委员会审议了世界遗产全球战略、操作指南修订等重大事项,讨论了濒危世界遗产和部分世界遗产的保护状况,决定将巴基斯坦的拉合尔古堡和夏利马尔公园、菲律宾的依富高水稻梯田2项遗产从《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中删除,同时将英国利物浦海事商城等5处世界遗产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使该名录从35项增至38项。
委员会审议了世界遗产申报项目,决定将包括中国的元上都遗址、澄江化石群在内的26项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文化遗产20项,自然遗产5项,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1项。至此,《世界遗产名录》共有962项,含文化遗产745项,自然遗产188项,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29项,我国的世界遗产总数达到43项,其中文化遗产30项(其中文化景观3项),自然遗产9项,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项。
会议上,我国提名的2013年世界遗产申报项目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和新疆天山通过世界遗产中心完整性审查;黄山、丽江古城边界微调获得批准;长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九寨沟、平遥古城、颐和园和天坛等6项遗产边界确认信息得到认可。
委员会决定第37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将于2013年6月17-27日在柬埔寨金边召开。
来源: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http://www.icomoschina.org.cn

国家“十二五”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设施建设规划
2012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林业局和国家文物局等六部门联合编制印发了《国家“十二五”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设施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所称“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是指在科学研究、自然多样性保护、历史、艺术和审美角度具有国家意义的文化、自然或文化和自然混合型的遗产,即包括以物质形态存在的遗产,也包括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文化遗产。对“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主要针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以及各类珍贵可移动文物。《规划》共分六章。
第1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明确指出五条基本原则:①保护第一、合理利用;②分类指导、突出重点;③互惠共赢、协调发展;④统一规划、多方参与;⑤完善法制、加强管理。
第2章,主要任务和建设内容。规划重点完成200处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地(包括长城、丝绸之路、大运河三处包含多个遗产点的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设施建设,改善遗产地基础设施条件,支持合理的展示利用;重点解决599个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面临的最突出紧迫的保护问题,改善保护状况;重点解决209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文化街区、中国历史我呢化名镇名村保护设施建设,改善居民生活的公共设施条件,保护当地居民的合理利益。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筛选100个具备与旅游开发、生产经营、展示利用等进行有效结合的保护传承项目,支持其进行生产性保护,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态保护的方式和途径,再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环境。
第3章,项目储备库建设及项目管理办法。规划实施项目储备库制度,制定明确的入库条件和入库程序,经专家和部门审核后,入库项目共计1170项,并实行动态管理,待规划实施2-3年后再行增补调整。
第4章,补助标准和投资测算。明确保护设施建设的责任主体是当地人民政府,由地方政府负责落实建设资金,中央按照地区经济差异予以补助,鼓励地方政府利用城投债、外国政府贷款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
第5章,保障措施。包括法规保障、组织保障、人才保障、资金保障。
第6章,预期建设成效。待规划实施完成后,将从基础设施水平、周边环境控制、重要遗产保护利用、推进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成效。
《规划》的编制实施,对于统筹加强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有针对性的解决不同类型遗产面临的突出问题,实现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国家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http://www.wenwu.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