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办法 发布时间:2011-11-28 点击:2024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办法
杭州市人民政府,2008-11-30.
在出台《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之前,杭州市对西湖风景名胜区、西湖水域及西湖龙井茶基地已分别制定出台了三部地方性法规加以保护管理,但对西湖文化景观缺乏从保护其突出的普遍价值,以及其真实性、完整性不因社会发展变迁受到负面影响角度出发的专门立法。
2008年由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园文局)与市法制办根据西湖申遗的整体思路,明确了西湖文化景观保护对象及其保护内容和要求,起草了本《办法》使其与申遗申报文本、申遗保护规划的相关表述相一致,于2008年11月11日由杭州市人民政府第3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11月30日公布施行(西湖文化景观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后,其保护和管理仍然按本办法执行)。《办法》共25条。
第七条 将西湖文化景观的保护对象定义为:西湖文化景观保护区内南宋至清代(公元13-18世纪)形成的“两堤三岛”整体格局、“三面云山一面城”的空间环境、“四字景目”系列题名景观、相关重要历史文化遗存、西湖龙井茶园、自然山水以及精神价值与审美特征,并对其具体构成作了完全列举:①“两堤三岛”整体格局由苏堤、白堤和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构成;②“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湖历史空间关系由西湖水域和南山、北山峰峦系列及杭州城沿湖景观构成;③“四字景目”系列题名景观为始于南宋的“西湖十景”: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双峰插云、雷峰夕照、南屏晚钟;④相关重要历史文化遗存包括:钱塘门遗址、六和塔(含开化寺遗址)、保俶塔、灵隐寺、飞来峰造像、岳飞墓(庙)、清行宫遗址、文澜阁(含四库全书)、舞鹤赋刻石、龙井(泉);⑤西湖龙井茶园包括龙井、满觉陇、翁家山、杨梅岭、双峰、灵隐、茅家埠、九溪等8村的传统茶园保护基地;⑥自然山水包括西湖水域的外湖、西里湖、小南湖、岳湖、北里湖;南山系列的吴山、紫阳山、凤凰山、将台山、玉皇山、九曜山、南屏山、夕照山、青龙山、大慈山、大华山、五云山、狮峰山、天竺山、南高峰、丁家山等;北山系列的孤山、葛岭山、将军山、灵峰山、北高峰、美人峰、龙门山、飞来峰、月桂峰、天马山、棋盘山等。
第八条 提出对西湖文化景观各类保护对象实施保护的内容或要求:①“两堤三岛”整体格局,应保持其历史地点与传统形式的真实性,保护其组成要素、空间环境和历史规模的完整性;②“三面云山一面城”空间环境,应保持西湖南、西、北三向自然山水的组成要素、空间环境和历史规模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保持东向城市沿湖景观与自然山水的和谐关系;③“四字景目”系列题名景观,应保持历史性视域空间和审美特征,保持其观赏主题、观赏特征、植被特色、景观要素的材料和实体、观赏功能的历史特性,保护其观赏要素、景观空间、景点规模、历史格局和历史遗存(含文物古迹、历史建筑、相关遗存及其历史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④相关重要历史文化遗存,应按照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要求,保护其文物古迹、历史建筑、相关遗存及其历史环境的真实性与完整性;⑤西湖龙井茶园,应保护其种植基地、传统品种与土质、传统种植方式、传统炒制工艺和分布地段的真实性,保持其特有的地形地貌、环境气候和基地规模的完整性;⑥自然山水,应保持西湖水域岸线和南山、北山系列山体与峰峦轮廓的完整,保护其古树名木、历史植被、自然生态与环境质量;⑦精神价值与审美特征,应传承题名景观的文化传统,维系人与自然在审美层面的互动与联想。
第九条对《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规划》的地位、内容作了规定;第十条则根据《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文化部令第41号)对该规划的制定程序作了规定;第十一条规定了保护区内禁止建设的项目;第十二条规定了保护区内控制建设项目的相应措施;第十三条规定了缓冲区内建设项目的总体要求和缓冲区所在地规划编制的要求;第十五条和第十六条强调了控制环境容量和实施环境保护的原则和有关措施。
随着西湖“申遗”工作推进以及西湖文化景观保护工作的施行,2009年12月,杭州市人民政府通过了《关于修改〈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办法〉部分条款的决定》对原《办法》作进一步完善修订。
来源:法律教育网http://www.chinalawedu.com/falvfagui/fg22016/266838.shtml

Conserving Twentieth-Century Built Heritage: A Bibliography
(保护20世纪建筑遗产书目总览)
Susan Macdonald,Gail Ostergren
J. Paul Getty Trust, 2011
盖蒂保护研究所开展现代建筑保护研究工作的目标之一就是形成一份能够阐明现代建筑保护的关键内容的核心文本。为启动这项工作,特地编纂了《保护20世纪建筑遗产书目总览》,以此作为那些从事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工作者的资源手册。这份书目包含了国际的、国内的、区域的经典文献,但不求在全球范围的全面综合或高度本地化的指南及产品文件。所有的书目通过一个主题来进行组织,并形成目录结构,使用户可以轻松地扩展对资源的需求。本书目集中于有关20世纪的建筑和结构保护的英文文献,另有一些非英语语言的文本中所包含的英文摘要也列入其中。
在20世纪现代建筑保护运动刚开始的时候,相关的研究文献非常少。直到1990年代中期,很多相关内容的奖学金相继设立,也激发了研究的高潮,产生了一批会议、文章和书籍等。本书目尽量将最近的研究成果都能收录进来,但不包括许多的社论和评论。
本书目将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分为两个部分:①20世纪建筑遗产的历史背景;②20世纪建筑遗产的保护。主体内容为4章。
1、历史背景。列入的文章提供了关于20世纪建筑与结构的发展背景和各种评判,既包括经典文献,也包括最近的文章。
2、保护20世纪建筑与结构。列入的文献主要是探讨20世纪的建筑遗产保护的特定议题,包括识别,诠释,和保护,以及具体的案例研究。还包括20世纪遗产保护的理论和方法框架。
3、保护构造体系与建造材料。列入的文献主要是关于20世纪建筑与结构的建筑材料、建筑构件、和结构类型的保护,包括:一般材料的保护问题;熔覆材料(瓦,陶土,马赛克等)、混凝土、建设系统(预制系统,幕墙等)、饰面涂料、地板、玻璃、门窗、金属、塑料、屋面、木结构等。
4、可持续性和适应性再利用。列入的文献主要是关于再利用的指导原则和个案研究,节能和可持续的做法,以及现代建筑的机械化生产装配服务。
来源:The Getty Conservation Instit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