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能耗城市空间结构和交通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1-11-28 点击:2487

低能耗城市空间结构和交通模式研究
姚胜永,潘海啸,著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06.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在国家汽车购买激励政策的推动下,机动车正在迅速进入家庭,从大城市到中小城市机动化水平都普遍提高。与此同时,城市交通能源消耗水平也在日益增长,有数据显示,1980到2008年,交通运输能源消耗年均增长7.7%,是全社会能源消费平均增速的1.32倍。如何提高居民机动性水平(注意不是机动化),同时降低城市交通能源消耗,建立面向低碳的城市交通系统是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亟待研究的问题。
城市空间和交通系统存在互动耦合关系,通过调整城市空间和交通模式的关系,促进绿色交通发展,是降低城市交通系统能源消耗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书应用实证的方法研究城市空间和交通模式特征对城市交通能源消耗的影响,分析了促进城市交通能源消耗减低的城市空间和交通模式特征,研究了降低城市交通能源消耗的途径,为建立低能耗的城市提供政策依据。
本书内容可分为四部分。
在第一部分中,作者利用国际城市交通能源消耗数据,进行了城市交通能源消耗和城市空间、交通模式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应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分析了城市空间和交通模式特征对国际城市能源消耗的影响,同时,对比分析了国内城市的交通能源消耗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全球主要城市交通能源消耗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以及六个亚类,而国内城市处于第二个大类,即处于低能耗、高密度和快速机动化发展阶段。
第二部分通过分析上海居民出行的空间和时间特征,并利用上海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应用多项Logit模型分别研究了城市空间特征和交通模式特征对出行者通勤交通、城市中心购物和大型超市交通方式选择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不同的出行目的情况下,出行者交通方式选择行为受到城市空间、交通模式和出行者特性的影响。城市居民对城市空间的需求表现出多元性特征,工作、居住、购物和休闲等多方面需求构成了完整的城市体系,因此应从居民对城市空间和交通模式多种需求角度出发,研究降低城市交通能源消耗的途径。
第三部分,以我国韶关城市空间和居民出行特征为背景,应用模拟的方法对比了三种情景下的城市交通能源消耗情况,研究了居住和就业分布情况下的交通能源消耗变化趋势,同时对比分析了上海城市交通能源消耗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推导了降低城市交通能耗的城市空间特征和交通模式特征。
最后一部分中,作者有针对的提出了低能耗城市的空间特征和交通模式特征,并提出减少城市能源消耗的对策。
(供稿:唐小龙)

规划支持系统与城市公共交通
祁毅,著
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10-01.
1970年代末以来,我国进入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阶段。伴随着近30年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工业化与城市化使我国城市形态和空间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的同时,城市问题不断出现,尤其城市交通拥挤问题日益成为大城市的顽疾,严重地制约着城市可持续发展。传统城市规划手段面对复杂的、快速变化的城市空间和不断出现的城市问题显得力不从心,迫切需要发展城市规划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
面对当代城市内部空间问题,人文地理学越来越多地引入空间可达性概念来分析城市交通系统对城市各种功能空间的影响和相互作用。城市规划学科也更加关注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分析。然而,由于分析手段的缺乏,现有的研究理论与方法成果还不足以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本书以有可能孕育着人文地理与城市规划两个学科前沿理论与方法突破的空间可达性测度模型创新为切入点,以作为我国环境保护国策重要内容之一的“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战略为解决城市问题的抓手,以南京市区位研究市政对象,进行一种能全覆盖城市内部空间的可达性测度模型以及应用该分析模型的城市规划支持系统的创造性开发与应用研究。本书整体上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中,作者通过对国内外主要的空间可达性概念和内涵发展、空间可达性分析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规划支持系统相关研究进展的总数,从地理学视角阐述了可达性的概念及其对城市空间研究的意义,总结归纳了规划支持系统的一半框架、功能和应用方式。
第二部分中,通过对现有的空间可达性定量测度方法和计算模型研究发现,常用的基于GIS交通网络的可达性计算模型在城市内部尤其是对主要依赖公共交通系统的城市进行分析时,存在一定的缺陷;基于栅格加权距离计算的空间可达性模型也存在固有的缺陷。本书通过对现有方法进行集成创新,发展了一种矢量/栅格集成的可达性测度分析模型,通过集成软件开发,设计出了适用于城市内部,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城市空间可达性计算功能模块。
第三部分中,以南京市区作为是实证对象,在分析南京市区居住、出行及其空间承载系统特征和问题的基础上,构建了规划支持系统概念框架,进而,以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公共交通系统及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辅以重要公共服务设施和城市生态绿地的空间信息,设计了能适应城市内部复杂交通环境的空间可达性测度体系,以定量测度、空间可视化及多情景规划决策分析为系统目标,创建了基于上述方法技术体系的南京市公共设施规划支持系统原型系统,系统实现了便捷的图形化交互界面操作,通过输入公共交通系统网络和土地利用数据,自动完成批量定量计算每个居住用地地块的可达范围面积、可达服务面积与可达机会服务量质,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和可视化等应用功能。
第四部分中,首先,应用所构建的原型系统,进行了南京市区空间可达性分布特征和多情景规划对比的分析;其次,研究了如何通过交通系统的优化、城市内部空间格局的改善来达到提升城市居民在一定可达性范围内享受的城市服务的途径;进而选择了南京河西龙江作为研究区域,对现状与公交导向发展模式思想指导下的理想规划情景进行了可达性定量测度,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对南京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展提出建议。
(供稿:唐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