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High Tech Campus)
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High Tech Campus)位于荷兰第五大城市埃因霍温的城市边缘区,占地面积约100hm2。埃因霍温因飞利浦公司的到来而引起了整个城市产业结构的改变,被称为“飞利浦之城”。随着飞利浦公司发展壮大,大量的住宅、公园、商业和娱乐设施应运而生。1998年,飞利浦意识到,在未来的知识经济中,需要开放性的创新活动,需要促进不同领域、不同背景的人才之间的交流,才能研发出更具创新性的产品,于是决心改造旧园区,将散布在埃因霍温整个城市中的不同机构集中到一个园区来,将创新性活动和相关人才高度集聚,促成了飞利浦的高科技园区(Philips High Tech Campus)的诞生。荷兰的Inbo公司、JHK建筑事务所以及Juurlink + Geluk景观建筑事务所一起完成了规划设计,设计的出发点是强调“开放式创新”和“创造交流空间”,并将建筑融入优美的自然景观,创造出研发人员一起工作的开放氛围。飞利浦对园区的期待是:吸引全世界的顶级人才来这个园区工作,创造一种开放的创新型工作环境。
然而,2001年,飞利浦总部因新机场的建成搬出埃因霍温,迁往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但埃因霍温这座城市仍充满飞利浦的痕迹。2003年初,飞利浦高科技园区更名为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并向其它科技公司和研究机构开放。5年后,这里就已经吸引了30多家企业,但来自美国本土和亚洲的企业并不多。2012年,飞利浦将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出售给一个运营开发商,来自美国、亚洲的企业都开始大量增加,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由此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今天,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内部全部是步行空间,车辆被停放在南北两侧的停车楼,从“以车为主”的封闭场所转变成一个开放的以人的互动为主的开放式空间。园区设计以景观为主导,工作人员穿越优美的景观到达办公区,湖边的栈道给员工和附近的居民提供散步和休闲的场所。冬天湖面结冰,可以举办滑冰比赛。建筑多运用大面积的落地玻璃来创造通透的空间体验,绿盒子样式的停车楼将建筑化为自然的一部分,并要求所有新建筑的高度不能超过树的高度,以保证自然景观主导园区空间意象。建筑内部创造出很多交流空间,鼓励员工们相互交流,开放的中庭成为灵活的工作空间;电梯被设置在角落里,通过楼梯上下的员工不期而遇,增进交流的同时也可以看到其他同事在做什么。个别“极端”的创意办公楼里,楼梯设计甚至窄到无法让两个人同时通过,两人相遇时,必须友好地打个招呼,侧身让对方通过。
“交流街”(The Strip)是园区规划中最突出的特色,这个400m长的建筑涵盖8个不同主题的餐厅、一个会议中心、一系列商店和服务、健身中心,每天中午,这里都非常热闹,湖边到处都是散步的人,生气盎然。规划者将园区所有的公共服务设施都集中到这条街上,并且非常“强硬”地要求,不能在办公楼里设置公共服务设施,一定要迫使人们使用“交流街”(The Strip),创造更多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除了环境优美的办公区,园区的幼儿园、商业和娱乐设施十分齐全,优美的环境和完备的设施给员工提供了一个开放、共享、舒适的工作社区,也成为了80多个国家的员工家庭的定居地。不远处的欧洲顶尖的研发性大学——埃因霍温市科技大学(TU/E)与园区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双方相辅相成,推动了人才的交流,也带来了科研成果的高效转化。
从空间设计到设施、资源配备,埃因霍温高科技园的规划设计无不融入“开放、关联与共享”的理念,为不同的企业之间创造出大量交流和联合的机遇,为价值链的有机生成创造了条件。2013年,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被福布斯杂志评为世界上最智慧的园区。目前,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有超过140家企业入驻,聚集了1万多名高科技人才,平均每天产生4项专利,占到全荷兰专利申请数的40%。它因为主张开放式创新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机构,被视为“全欧洲举足轻重的科技园区”,被誉为“欧洲最聪明的1km2”。
美国西雅图南湖联合区(South Lake Union)
西雅图南湖联合区(South Lake Union)位于美国Lake Union南部,占地面积约2.7km2。该区域的前身是以传统木材运输为主的工业区,布满了的仓库、洗车场、汽车修理厂等低端企业,城市形象破败,功能十分落后。由于该区域离市中心近、生活便利,近十年来快速的城市发展已将南湖联合区从一片破落不堪的仓库区改造成了一个活力四射、欣欣向荣的高科技产业集聚区。多功能的区域经济发展引擎,融合居住交通功能,吸引着全球高科技企业和生命科学领域的优秀企业,充满活力和创新的社区氛围更是受到全世界瞩目。亚马逊的新总部大楼便位于这里。
在整个区域的城市更新过程中,政府和企业的合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优越的区位、华盛顿大学的人才优势和微软等高科技企业的多方联动,政府和当地企业致力于把该区域打造成为一种多元的工作、生活、学习、休闲于一体的城市街区环境,鼓励步行、自行车和公交车等绿色出行方式;为不同收入和不同年龄的人群提供舒适的住房,搭配热闹诱人的街区生活设施,创造富有商业气息与艺术氛围的居住环境,吸引居民、员工、游客和企业的到来,从而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在规划方面提供灵活的政策支持(如对建筑的密度、限高的控制、功能混合使用、旧建筑改造利用等),从而提供多元化的住房选择及家庭友好型的社区服务来适应人口结构的动态变化。
与郊区孤立冷清的园区环境相比,作为科技创新主力军的年轻人更喜欢市中心热闹繁华的分为,南湖联合区“情景街区”式的城市园区为员工提供多元化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创造出更多的员工交流的场所和就业机会,吸引更多人才和创新型企业。入驻这里的企业十分追求人性化的工作氛围,如亚马逊就希望在高密度建筑的情况下尽量创造一些类似郊区园区的自然环境,办公区域的绿化空间和屋顶花园随处可见,办公大楼下的绿色空间和口袋广场给员工提供休闲和交谈的场所。此外,员工还可以带心爱的宠物上班,并专门为宠物设置了公园,方便员工遛狗。随着亚马逊的壮大,Google 、Facebook也在街区内建成了自己的办公大楼,这些大楼功能更加强调立体复合,底层商业、中间层办公,最高层是居住功能,这种形式十分适合年轻人工作和生活融合的理念。
南湖联合区随处可见的艺术雕塑、各种文化活动以及保留下来的老建筑体现着城市的文化和历史,吸引着在这里工作、生活的人们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如今的南湖联合区依靠政企合作和创新产业驱动,实现了人才和企业的集聚、企业的成功、员工的发展和地区的繁荣。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Facebook新总部MPK20
Facebook新总部MPK20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Menlo Park的湾区边缘,这个占地面积仅8.9万m2的区域拥有约3.6万m2的屋顶花园,被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誉为“作为景观的工作场所”。MPK20位于十分受限的场地,北部广阔的盐田延伸至海湾,南部的铁路将园区与住区分隔开来,这个环境恶劣的边缘化场地给Facebook新总部的设计带来巨大的挑战。
MPK20的建造计划于2012年8月公布后,2013年初开始动工,仅用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就建造完成。硅谷传奇创业青年扎克伯格与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师Frank Gehry碰撞出的MPK20新总部被构思为“一个巨大的房间”。与印象中气势恢宏的高楼大厦不同,MPK20只有21.3m高,整个建筑群被设计成唯一一体化的办公楼建筑,也是全球最大的开放办公空间——地下室是停车场,一楼是办公室,屋顶是开放式花园。从远处看,这个新总部就像一个“巨大的鱼缸”,内部所有楼层、员工所有的活动一览无余,没有任何员工拥有私人办公室或者隔断,它用一个楼层为2800名员工提供灵活而开放的办公场地,创造一个充满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工作场所。
2800人同处一室,到处都是沙发、白板,员工可以随时随地讨论、切磋观点和创意。室内的随处可见的创意涂鸦墙上有许多即兴创作的作品,用粉笔在黑板和白板上完成。这些“涂鸦”从“保持专注,继续推出产品”和“比完美更重要的是完成”等标语,到一些鼓舞人心的创新创业场景。为激发工程师的创作灵感,Facebook甚至特地请来十几个艺术家在这里作画,员工也可以亲自布置办公室,挂上自己喜欢的海报、娃娃,怎么舒服怎么来。事实上,MPK20的建筑本身并不华丽,反而十分务实。设计师Frank Gehry也表示,当初扎克伯格就希望他打造一座务实的建筑,不要有过度的设计,保持弹性以应对变动的环境。
作为总部中心的标志性建筑,MPK20也是园区规划和迭代过程中的一部分,除了开放、自由、充满创意的办公空间,MPK20最令人惊喜的便是它巨大的屋顶花园了。设计团队将公园与办公室融合,并为户外空间的开发、休闲设施及社交空间的布局、交通流线的规划、景观生态系统和水文系统的应用等构建了一系列指导性的框架。
除去上百棵树、满眼的草地、一个咖啡厅,上面还有一条800m长的走廊,这些都为 Facebook的工作人员提供了绝佳的思考空间,以及一个一边散步一边讨论的优良场所。办公层的宽阔露台提供了充裕的休闲空间和户外用餐空间。贯穿整个建筑的楼梯、斜坡和电梯能够直通屋顶,凹凸错落的花园更为景观增添了活力,使其与室内空间形成更密切的联系。一系列艺术装置、遮阳结构、挡风墙点缀在景观之间,带来舒适而有魅力的集会和社交空间。此外,MPK20与东边的办公总部通过地下隧道相连,来往办公的人都是通过步行或骑自行车到达。
MPK20的功能空间设计策略充分体现了当代科技办公场所应具备的可移动性、灵活性和社会互动性,以及文化、场所、设计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随着园区的发展,这块贫瘠的场地将成为一张遍布社交空间和景观的巨型网络,在连接社区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公共路径和栖息场地。
(以上供稿:国匠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