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G U”: BIG描绘飓风桑迪(Sandy)过后的纽约市重建方案
飓风桑迪(Sandy)过后,BIG、OMA、WXY等设计公司参与了主题为“通过设计重建”(Rebuild By Design)的方案竞赛,其目的是要通过本地社区参与的,创新的设计提高滨水社区的弹性。每个提案必须“可以灵活,方便地分阶段实施”,并能与现有的在建项目进行整合。美国住房和城市发展部资深顾问,即本次方案竞赛的主评委Henk Ovink认为,“通过设计重建”不只是制定计划,更要改变本地文化“。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BIG提出一个有趣的方案——“BIG U”, 这一概念的背后是该公司一贯坚持的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和可持续性快乐主义的理念。“BIG U”方案可以概括为:建立一条长达10英里(约16.09km)的环绕曼哈顿的防护系统,以保护曼哈顿城市免受洪水和雨水侵袭;同时,这个防护系统也是一个公共空间系统,可以满足纽约市的不同社区居民的需要。 BIG设计总监Bjarke Ingels说:“我们问自己:能不能为曼哈顿下城区设计一整套的弹性基础设施,这套设施不是城市和水之间的一堵墙,而是一连串的社会环境友好、为周边居民量身定做的设施,同时还能够保护周边社区免受洪涝之苦。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可以理解为根植于本地社区的一个整体发展战略。“
BIG U方案的具体形态是一个环绕曼哈顿的响应周边不同社区需求的保护体系。从西57街以南到电池公园(Battery Park)再向北向东42街延伸,BIG U方案保护的地区是长达10英里(约16.09km)的连续低洼地,但这里同时也是一个极为密集,充满活力和脆弱的地带。基于社会基础设施和可持续快乐主义的理念,BIG U不仅为城市地区抵御雨洪威胁,也通过改善公共领域对周边社区形成良好的社会和环境效益。该方案设想了三段独立运作的防洪保护系统。每段防护系统在物理上都是可隔离的独立防洪区,并且,每段防护系统都为周边社区规划和社会发展都带来了不同的机遇。在三个防护段协调一致地的基础上,每个防护段的设计改造方案都充分凸显自身特色,并且这种特色的营造是建立在与周边居民、发展商和政府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的。
该方案设计了了大量的具有连接功能的防护堤,这些护堤针对受未来的风暴潮和海平面上升威胁的东城提供了强大的垂直防护,同时,也为周边居民进入园区游憩、交往、欣赏公园和河流提供了舒适,方便的路线和驻足点。无论护堤和桥梁都是比较宽阔的,其尺度足以种植耐盐树木,灌木和多年生乔木,从而营造了一个弹性的城市人居环境。
在曼哈顿大桥和蒙哥马利街之间,该设计部署了一系列墙壁(或面板)并使其附着在FDR 大街的底部,这些墙壁向下翻转可以防御可能到来的洪水。在周边社区的艺术家的装饰下,这些面板在不使用时将成为东河海滨大道上方的天花板,从而营造一个极具魅力的滨水环境。到了晚上,灯光汇聚到这些面板上,使得该地区成为一个安全的目的地。在冬季,该面板也可向下翻转,创造一个季节性的市场区域。
电池公园(Battery Park)的东西边界是桑迪飓风期间主要的雨洪突破点,洪水正是在这里进入曼哈顿下城,并迫使全世界最大的金融区关闭。因此,BIG U设计方案在加强公共领域、金融区和重要交通基础设施的保护之外,还建立了一条与公园地形互相穿插的高架护堤,沿着这条护堤,人们可以种菜、晒太阳、吃饭,并尽情欣赏这个世界一流的公园。
该方案还建议,在海岸警卫队大楼的旧址,建一个海事博物馆或环境教育设施大楼,即一个面朝大海、并伸入水面的全新的标志性建筑。这个标志性建筑是一个“反向水族馆”,能够让访客观察潮汐变化和海平面上升,同时也是一个防洪屏障。
值得注意的是,BIG的设计团队并不是单一的建筑设计团队,而是一个包括各个工程门类的综合性设计团队,其主要成员包括来自城市规划、景观设计、金融和经济策划、生态规划、工程和可持续性设计、基础设施工程设计、水文工程设计、文化艺术策划、平面设计、以及高等院校团队等。
来源:QUIRK V. The BIG U: BIG's New York City vision for ‘Rebuild by Design’[R/OL]. http://www.archdaily.com/493406/the-big-u-big-s-new-york-city-vision-for-rebuild-by-design, [2016-10-05].
改善绿色基础设施:介于自然与设计之间的理念
《改善绿色基础设施:介于自然与设计之间的理念》提出了一系列从不同的角度创新性地设计绿化,景观或自然的方法,该书旨在回答如下问题:在建筑、景观,生态规划和土木工程逐渐融合的趋势中,我们能做些什么?有什么高效的术语或隐喻可以准确传达设计与生态之间的相互作用?什么是适合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从跨学科和跨尺度方面出现什么方法上的创新?什么是适当的审美表征和空间概念?应该用什么样的手段和工具?为了回答上述问题,编者精心挑选了生态学家、工程师、景观设计师等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实战中的最佳范例,并讨论各种理论议题,研究项目和教学方法。通过这些讨论,编者试图呈现两种实践的图景:一是基于景观设计整合改造现有的基础设施;二是促使景观设计项目成为文化等多元化的载体。
该书探讨了景观建筑中的科学功能法。它从对绿色功能主义的综合考察开始,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讨论如何通过设计手法使得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要求都能得到满足。书中各个章节的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认识大多持有地域文化视角,即强调当地具体情况的特殊性。
在此基础上,本书后续章节讨论了不同规划系统中定义自然和社会关系的政治理念或政策项目,研究了不同的城市、区域和国家之间合作进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式,并描述了这些项目是如何在本地情境中解决具体问题。上述讨论紧扣全文主旨:科学知识的运用,战略性思考,与市政府权威部门和本地相关人员的交流,在现场设计实施方案,用数据指标体系来记录和控制反馈数据等。
总体而言,该书的主要贡献在于用学科交叉推动传统解决方案的创新,它展示了一系列新方法、新策略和新思路。设计不再被看作是一种匠艺,而是用于融合多学科方法和理念的一种媒介。
来源:CZECHOWSKI D, HAUCK T, HAUSLADEN G. Revising green infrastructure: concepts between nature and design[M]. 1st edition. CRC Press, 2014-11-6.
城市保护:如何规划和建设自然基础设施
城市是被人类活动改变最大的景观类型之一,到2050年,世界城市人口将增加近30亿人。我们怎样才能保护和恢复自然基础设施——即那些给城市居民带来益处,并帮助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自然生境?大自然保护协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的城市作家、高级科学家Robert McDonald展示了城市规划者,经济学家和生态学家如何在世界各地克服上述挑战的实例,这些新的理念和技术给未来的城市发展指明了方向。
作者认为,越来越多的人口迁入使得城市蓬勃发展,更好地理解自然如何给城市带来有益的贡献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了。随着城市发展及其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挑战,我们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方法来建设自然基础设施。尽管如此,如何通过规划和实施发展型项目来起到保护或修复自然生态基础设施是一个困难但又非常重要的命题。
在《城市保护》这本书中,作者提供了一个综合性的分析框架,他深入研究如何通过创新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方式来加强城市与自然之间的纽带关系。本书首先给出一个将自然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置于城市规划之前的总体工作框架,然后在下文的每个章节中集中讨论某一种特定的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及其在当前发展环境下发挥作用的潜力和挑战。在本书中,他描述了这一工作方法的许多优势,并帮助实践者和从业人员回答如下基本问题:在某一个特定的城市或社区中,怎样识别最佳的生态系统或者最应该进行强化的生态系统?规划师如何通过将绿色基础设施和灰色基础设施相结合的办法来解决当前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有哪些制度和政策工作可以对这些项目的融资和实施起到推进作用?怎样发展一种能够量化统计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和灰色基础设施的混合作用的指标体系,从而更精准地提供发展建议。
本书作者Robert McDonald是“大自然保护协会”在城市和自然基础设施研究方面的顶尖科学家,无论是规划师、生态学家、景观建筑师们都会在实践中找到应用场景的实用书籍。
来源:MCDONALD R I. Conservation for cities: how to plan & build natural infrastructure[M]. Island Press, 2015-8-13.
基础设施生态学:基于新兴经济体的替代发展模式
本书作者在工业界和学术界均有较为丰富的经历,其中Hillary Brown是咨询公司New Civic Works的合伙人,纽约城市大学的建筑学教授和城市可持续性发展多学科交叉中心的主任。Byron Stigge是Level Agency for Infrastructure的创始人,长期在发展中国家从事基础设施规划和工程项目实施。
作者提出,许多新兴市场国家,特别是那些最不发达的国家,一般都缺乏基本的关键基础设施服务——即他们缺乏经济高效的能源,清洁的饮用水,达标的卫生条件,高效的公共交通,以及可靠的粮食系统。因此,对这些新兴市场国家来说,西方发达国家高度复杂的工业化模式和资源密集型系统很难在本地实现复制。因此,本书作者Hillary Brown 和Byron Stigge提出了在新兴市场国家背景下发展基础设施服务的一个全新的替代模式。这种新模式体现出整体性、综合性、弹性、可持续性、经济性和公平性,其目标在于创造一个可类比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基础设施系统。
在本书中,Brown和Stigge总结了自然基础设施建设的五大战略目标,并用一系列的发展中世界的成功实践案例对这五大战略目标进行详细阐述。每章还强调了前工业化示范系统,证明有弹性,可持续的基础设施具有悠久的历史。案例研究描述了通过单一解决方案来解决多种问题,并创造多元互惠系统的项目时间;“软通道”模型用于雨洪管理、中水回用等的实例;低碳基础设施,包括通过农村微型水力发电和太阳能为动力对农村地区进行供电,供热,交通等;气候适应系统,包括一个多用途隧道和一个“漂浮的城市”;以及基于公平和本地文化的社区发展项目,等等。
来源:BROWN H, STIGGE B. Infrastructural ecologies: alternative development models for emerging economies[M]. The MIT Press, 2017-5-26.
(以上供稿: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