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规划精选
1、深圳前海综合交通枢纽规划
该项目位于深圳的东部前海湾——新城市发展区中心。该区域是被中央批准规划建设的珠三角新经济特区的一部分。其目的是建立联通香港的新型金融中心,以期在特定的人民币金融税收政策和贸易行为中获益。该项目由一个交通枢纽(含五个地铁站),边境管制站和众多的商业建筑三部分组成,共占地面积45hm2。规划设计有不同高度的住宅公寓、商场、高档写字楼,共同组成多功能的城市新中心。规划的综合交通枢纽是深圳南北向和东西向主要交通轴线的交点。 城市设计方面,包含了丰富的城市空间和多元化的建筑结构。拟建高度介于200-280m之间的高楼,将与450m的地标性建筑共同组成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城市天际线,能够使人们清晰的区分出深圳的沿海和中心区域。地面上的交通主要包括公交车、车租车及步行,主要交通功能位于地下,结合地铁线路和火车站沟通深圳市中心和周边城市。
2、坎普尔滨河发展规划
该区域是坎普尔河的起源地,是城市发源的历史遗址所在地。该项目作为修复恒河及周边地区总体规划的一部分,规划中充分考虑到了水、垃圾和能源等重要因素。规划区域目前有一所皮革厂,因为废气排放和污染河水,它已严重破坏了周边的生态环境。方案主要目的在于搬迁皮革厂远离恒河,并改造该区域的贫民窟。一条运输走廊因为与圣河恒河紧邻而变得非常重要,但因为无法与二河相连而不能真正体现出其独特地位,这是方案设计需要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绿色通道将居住者从总体规划的核心区引导向恒河河边,由此促成了基于以河道为方向的步行运动的体验。通过规划,河边现存的沿河步道和考古遗址通过规划得以保持并改善。为创建一个沿河边的富于变化的空间形态,规划引入了很多新的商业元素(包括文化中心、市民广场、购物中心、餐馆、酒店和电影院)、文化元素(考古遗址和博物馆)等。上述元素与管理区域得市政厅和商业中心相互作用,创造了一个欣欣向荣的河岸。这个方案用地主要包括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和混合用途的用地。运输走廊和河边被视为推动方案实施的重要因素。
3、维也纳金融大学校园总体规划
校园是一系列内在联系的空间。从建筑学角度来看,各种地段上的建筑物均符合其空间特点。该总体规划决定了开放空间的设计。在新的校区里,开放空间是建筑物体的环境和背景。作为环境,它确定了临近地段之间的边界和交叉区以及空间序列,它们构成一个和谐整体;作为背景,它构筑了活跃的交流站点和学习、研究的场所。
校园整体被设计为一个“可以漫步的公园”,在不同的季节中,它会变成一系列由绿地和穿行于其中的小路形成的广场,这些广场也会形成特定区域。所有的空间序列都是被精心设计的,从而使每一条小路也都能变成一段生存之旅。这个设计的基本原理是基于步行者与公园的视觉关系。
空间性的参数主要应用于城市空间和大学之间的绿色边界的衔接。整个校园与绿树和灌木接壤,从而形成一个天然的绿色边界。可以将校园作是城市、普拉特公园和邻近的车辆交通的过滤器。人们可以通过6个接入点和5条小路,24h的进出、穿梭于校园中。结合室外、室内的空间关系,校方还通过在各建筑内举办活动的策略希望师生在课后或者科研会议后在校园内停留更长的时间。
Demystifying Doha: On Architecture and Urbanism in an Emerging City(揭秘多哈:在建筑和城市规划领域的新兴城市)
在过去的10年左右,卡塔尔的石油和天然气出口所产生的财富已经引发了首都多哈及周边附近区域的建设发展热潮。 居民人数从自1990年代后期不到40万增加到如今已超过170万。 在很多方面,多哈被描绘为海湾地区一个重要的新兴全球资本聚集区。它以大量现代办公大楼建筑和丰富的文化教育设施的全球形象,在国际的建筑和规划界被重新定位。这也是第一次在整个阿拉伯半岛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环境中,审视多哈的城市化密集现象。
《揭秘多哈:在建筑和城市规划领域的新兴城市》一书将多哈作为一个新兴的区域都市,就其当代建筑和多都市生活进行了综合讨论。本书将多哈建筑和城市发展作为当代全球环境下的产品,对其演变发展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本书对新兴服务中心、城市治理分散、城市综合发展战略、城市居民、城市社会的辩证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等各方面都加以回顾和审视,来阐明多哈的城市发展历程和当前情形。本书最后提出了对城市未来的研究框架,以及通过对相似城市的研究,制定了可持续的城市发展的议程。
来源:SALAMA A, WIEDMANN F. Demystifying Doha: on architecture and urbanism in an emerging city[M]. Ashgate, 2013-11.
Liveable Cities: Urbanising World (宜居城市:世界城市化)
本书开篇就提出了问题:如何能将我们的城市建设成为真正适宜居住的地方?绝大多数城市在发展中均会在在应对人口结构变化、发展愿景和全球化影响等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诸多挑战。本书认为,大多数发展的城市都位于发展中国家,很多特大城市(超过1000万人)在未来几十年会相继涌现。尽管在世界不同地区城市扩张速度有相当大的差异,但是大部分的增长都是无形的城市扩张,因此世界上许多城市也产生了贫民窟和棚户区等系列问题。所以这些城市化的地区面临着严重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本书提到, 自2008年的经济危机起,很多城市的工作重点发生了根本变化:人口持续增长且贫富差距增大,许多城市社区环境恶化、污染严重。 随着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日益明显,如果没有合适的举措来解决上述问题,情形将进一步恶化。本书中许多案例研究描述了新的规划和方法来努力寻求创造更可持续、更宜居的城市。
来源:GOSSOP C. Liveable cities: urbanising world[M]. Routledge , 2013-05.
城市读本(中文版)
与广受读者欢迎的《城市读本》(英文版主编Richard T. LeGates 和 Frederic Stout)第五版一样,《城市读本》(英文版)收录了最为经典的城市研究文献。此外,本书还仔细选择了中西方在可持续城市发展、城市理论、气候变化、技术对城市的影响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本书特别关注全球化和未来全球城市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尤其是有关中国城市发展动态的最新成果。除了保持原有的西方经典著作和西方当代学者(如埃比尼泽·霍华德、欧内斯特·W·伯吉斯、勒·柯布西耶、刘易斯·芒福德、简·雅各布斯、彼得·霍尔、曼努埃尔·卡斯特利斯、萨斯基亚·萨森)的优秀著作外,本书还收录了16篇关于中国城市的经典文献及当代学者的文章,作者包括董鉴泓、葛剑雄、胡鞍钢、梁思成、林毅夫、秦波[与斯蒂芬·惠勒(Stephen Wheeler)合作]、仇保兴、孙施文、唐子来、王建国、吴缚龙、吴良镛、吴志强、张庭伟、赵民和周一星(以姓氏字母为序)。在新增的中国城市研究文献之外,本书还新收录了一篇西方城市研究的著作,即比什·桑比亚(Bish Sanyal)的“混合的规划文化:探究全球文化的共同点”,这是《城市读本》(英文版)未曾收入的。
本书广泛地收录了关于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方面的经典和最新的文献共计54篇,其中37篇翻译自《城市读本》(英文版)第五版,17篇为新收录。为了便于读者学习,本书的特色是:提供了全书的导言、每个部分的引言及每篇文章的编者导读,还翻译、更新了《城市读本》(英文版)的部分框图,并且新加了14张与中国城市有关的框图。
来源:张庭伟, 田莉. The Chinese city reader[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11.
(以上供稿:杜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