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时代的城市设计:营造人性场所
自从人类开始建造定居点,人类聚落的变化步伐就在不断地加快。在铁器时代,不同区域的人们就开始关注文明的兴衰以及他们所创造的城市,但他们只是喜欢所征服领土上的城市本身而非城市文明,如古罗马人,因此那个时期的城市往往只按同一个模式来建造,没有与时俱进。直到1000多年后进入公元纪年的时代,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才逐渐出现人类定居点应当反映社会价值和愿望的概念。至此,变革(或说城市变革)成为了人类所经历的常态。
如今,人类从工业时代步入高科技时代,我们能够从地球轨道上保护我们自己(或是攻击别人),通过文字书信进行社会交往,为了参加一个会议可以一眼不合地奔波千里,网络技术的进步更为通信、工作、交通、健康和10年前在人们生活中还无法想象的其他方面带来各种新的可能性。在这个人口不停迁移、社会不平等不断加剧、城市化程度日益增长、并需要以长远的眼光最优化配置稀缺资源的时代,城市设计成为连接各个学科和各种文化的桥梁。为了应对上述挑战,《城市化时代的城市设计》提供了最新的城市设计案例和全新的思维方式。该书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范式、原则与过程。在早期的城市形成到城市郊区化、再到当前的再城市化这一过程中对城市形态追根溯源,并以此为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原则来帮助城市设计师应对当前和未来的挑战,包括制定具有可持续性的设计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人口和价值观等。第二部分——将城市设计付诸实践。通过详细的案例展示第一部分所述的原则是如何应用于实践之中的。案例均选自美国建筑师学会城市与区域规划荣誉奖评选出的优秀作品,这些案例阐释了城市设计师塑造人类环境的方式,表述了社区参与在城市设计的各个方面所扮演的基本角色。作者试着对每一个案例评判出其设计的亮点,并总结出有助于让我们在未来做得更好的设计原则,并通过这些案例论证了当代设计师是如何应对技术、经济、观念等的变化。
“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或许已是陈词滥调,但却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许多欧美人来说,拥有大面积庭院的愿望已经远不及在一个无须驾车的独立生活型社区中终老的愿望来得更加强烈了。在这个剧变的时代,这本书充当了一个行业领域发展概览的角色。诚如普利策奖获得者、《波士顿环球杂志》建筑评论家罗伯特·坎贝尔所说,“这是我所知道的对城市设计的艺术性与科学性最明智、最清晰的介绍”,本书的作者在字里行间毫无保留地传达出其根深蒂固的信念:城市形态和场所对21世纪人类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目前,本书已有中文译本,由电子工业出版社于2012年7月出版。
来源:BROWN L J, DIXON D, GILLHAM O. Urban design for an urban century: placemaking for people[M]. Wiley, 2009.
可持续的韧性社区:一个面向乡镇、城市与区域的综合行动规划
社区是人、社会和环境的综合载体,作为构筑城市建设与发展体系的细胞,社区在体现城市面貌、改变人们工作与生活方式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如今这样一个政府财政日益趋紧、能源价格不断变化、人口迁移不断加速与气候影响不断加剧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社区(主要指美国的社区)被如何维持与改善自身建成环境、经济状况和社会福利等问题深深地困扰着,它们急需一个强有力的行动规划来摆脱发展的困境。
对城市规划师与城市设计师来说,致力于探索社区可持续发展的专著不甚枚举。而作为生态城市主义思想的继承与延续,《可持续的韧性社区》向我们阐述了如何创造和实施一个具有行动效力的“绿色规划”,通过这个行动规划能够使邻里、社区乃至区域的建成环境更加健康、资源利用更加高效与集约、经济与社会福祉方面更具韧性。它同时也向我们介绍了修复、改善和转变社区建成环境的方法、措施及其相关的配套政策。
本书聚焦美国,从介绍与分析建成环境入手,剖析了社区建成环境的演变过程。作者指出,美国的社区按其建成环境的特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的高碳型社区(conventional/high-carbon community, CHC),即以郊区化发展模式为导向,土地利用的形式与功能较为单一;另一类则是具有韧性的低碳型社区(resilient/low-carbon community, RLC),这类社区更加注重土地功能的混合使用与创造人性化的空间尺度,这就提供了更多的邻里交往机会。作者认为,交通、能源、水资源、自然环境、食物生产(农业发展)、经济发展、社区活动与教育及公共健康等共同构成了社区发展的支撑系统(supporting systems)。通过撷取美国南卡罗来纳州、亚利桑那州与加利福尼亚州等一系列不同地理区位与规模尺度的社区规划案例,本书清晰地向我们展示了不同发展理念下两类社区不同的支撑系统特征及其运行状况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回答了:如何构建与评估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指数;如何建立合适的行动规划目标;如何选择、制定、实施与评价行动规划的战略与措施;如何使发展目标、规划方案、实施项目与配套政策等有机共融,协同推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可持续的韧性社区》的独到之处在于它像是一本优秀的行动指南,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目标明确且行之有效的操作框架。本书可作为在校学生、城市规划师、建筑师、城市设计师、景观设计师特别是社区工作者的教材使用,同时也面向政府管理者。
来源:COYLE S J, DUANY A. Sustainable and resilient communities: a comprehensive action plan for towns, cities, and regions[M]. Wiley, 2011.
芝加哥河畔改造项目
全长66km的芝加哥河,以及由它延伸开去的城市运河系统,流经芝加哥很多居民区和工业走廊,承担着整个芝加哥运输大动脉的责任,在对芝加哥经济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同时,它自身也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河水被严重污染,河道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作用也被严重的忽略。1974年的 “芝加哥河沿岸地区规划”(The Riveredge Plan of Chicago)虽然描绘了芝加哥河两岸的秀丽景色,但一直未有实际的实施计划,直到1990年,市政府推出 “芝加哥河两岸城市设计大纲”[Chicago River Urban Design Guidelines (Downtown Corridor)],才规范了芝加哥河两岸的规划与开发。
芝加哥河畔改造项目是前戴利市长执导的众多改造芝加哥河的举措之一,以期改善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提升滨河的休闲功能。芝加哥河畔改造的最终目标是能有一个“适合钓鱼和游泳”的芝加哥河(creating a fishable and swimmable river)。由于河流被严重污染,这在20年前是绝不可能的。但今天,该愿景正在成为现实。最近对河水质量的改善以及增加的河岸公共休闲功能,彰显着沿河不断发展的生命力,表现了与水岸连接的新潜力。
芝加哥河畔的芝加哥,是有历史的芝加哥。美国波士顿Sasaki事务所在先前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从州街(State Street)到湖街(Lake Street)滨河公共领域延伸区的芝加哥河畔概念性规划。芝加哥河畔概念性规划受到滨河生活的启发,确定了未来公共通道的框架,从湖泊一直延伸到支流的交汇处。Sasaki设计团队在批准的25英尺(约7.6m)宽的河流建造区中扩大了步行空间指标,并创造性了连接了桥下空间,这也实现了19世纪著名城市规划师丹尼尔·伯纳姆为沿瓦克尔大道的芝加哥公共散步大道制定的历史性远景。概念性规划最终将各个桥楼之间的所有拱形空间全部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四通八达的人行步道系统,充分体现了设计的人性化。为了进一步彰显河流新的或潜在的连接可能,每个街区都呈现出以河流为基础的不同形态和开发类型。这些河流空间包括码头广场、小海湾、河滨剧院、游泳深水潭、防波堤和钓鱼潭。作为相互连接的步道系统,概念性规划的框架提供了连续性与可持续性,并且赋予各种类型空间独特的开发内容和形式,多样性地创造了丰富河畔空间体验,从独特的餐饮空间,到广泛的公共活动空间,再到人力小船的新娱乐设施等,这些空间与活动随着时间的变化有机结合,使得一整年的芝加哥河畔都充满生命力。
Sasaki与核心的设计团队合作,其中包括Ross Barney建筑师事务所和Alfred Benesch工程师事务所以及广泛的技术顾问团队,目前正在为芝加哥河畔前三个街区制定施工图。
来源:网站信息综合编译
昆山吴淞江滨江地区景观设施样板项目
吴淞江是长三角北部重要的水上交通走廊。由于其便利的运输条件,1990年代以来,吴淞江两侧逐渐布满了分散的工业厂房,大量工业废水未经处理排入江内,而原本以渔业为生的滨江村庄也随着水质的恶化失去了生存的空间。吴淞江实际上已沦为一条工业排水沟,沿江两侧的公共空间也失去了原本的水乡特质。
伴随长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改变土地利用方式与修复生态环境已成为共识与趋势。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有意把低冲击发展模式(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和自然资源元素融合到吴淞江部分滨江区域的开发项目中,以期在发展滨江地区经济的同时,恢复河流的生态环境,并创造更多的公共开发空间。应此要求,美国Herrera环境咨询有限公司和SWA集团以地区性滨水区的重建为原则,合作设计了一个湿地净化公园,用于处理开发区上游吴淞江的河水,他们意在创造出一套水处理系统来彻底整治水体污染,从而修复该区域的生态圈,进而带来沿岸文化娱乐和社会活动的繁荣。该湿地公园沿吴淞江占地1000 万平方英尺(约93hm2),污染的吴淞江在流经这个湿地净化公园的过程中被处理,然后流入商业和居住综合功能的开发区附近的内湾。湿地公园的设计模仿废水处理的过程,包括无氧和有氧环境,通过一系列物理曝气池和生物(自然植物和生物过滤)净化水渠,促进喜氧和厌氧的微生物种群的生长,去除水中过量的营养物,目标是达到中国国家水质三级标准,并提供优良的动植物栖息地。
同时,SWA集团和苏州合展设计营造有限公司对吴淞江两岸进行了为期一年全面的调查与分析,对后工业化取土坑(post-industrial borrow pits)和逐渐分化的水网进行重新规划与利用,并最终形成“一个湾,两个中心,三个景观串联带,四个功能分区”的总体配置框架。“一个湾”是指以吴淞江为依托、而又相对独立自成一体的内湾,主要是提供生态水体自净化系统。“两个中心”是指花桥论坛中心和渔人码头,形成各具特色的两个核心。“三个景观串联带”是指以净水湿地公园为起点、内湾为主题的生态内湾;鸡鸣塘滨水景观绿化步行轴;以论坛中心为起点、滨水商业街贯穿始终,并以文化艺术村为终点的现代江南水街。“四个功能分区”是指生态湿地净水公园、会议休闲功能区、商业娱乐码头区与门户公园。
目前,吴淞江滨江地区景观设施样板项目获得了2012年ASLA(美国景观建筑师协会)分析与规划奖,是景观设施支撑滨江地区野生动植物栖息、公众教育和经济发展的新典范。
来源:网站信息综合编译
反叛性的公共空间:游击队城市化和当代城市的再造
世界各地的城市中都存在着一些临时空间和非正式聚会的场所。这些“反叛性的公共空间”对定义和使用城市公共空间的传统观念带来了挑战。“反叛性的公共空间”不仅仅局限于公园和公共广场等传统的公共区域。在不断变化的城市中,它对空间定义的不确定性和临时性的特征传达出一种另类的社会和空间关系。通过近20个个案研究,《反叛性的公共空间:游击队城市化和当代城市的再造》一书展示了世界各地的“反叛性的公共空间”的例子。例子的范围从西雅图和洛杉矶的社区园艺到北京的街头跳舞,再到从停车场转换为临时公园的旧金山。这本书采用了一个独特的跨学科方法研究公共空间的使用,以及它们在当代城市中是如何被应用的。城市研究和社会学的专业人员和学生都可以从中获得大量有用的信息和启发。Jeffrey Hou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的主席和景观系的副教授。他的研究和实践兴趣集中在设计行动主义和涉及边缘社会群体的公共空间。他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了环境规划和建筑学的博士学位。
来源:HOU J. Insurgent public space: guerrilla urbanism and the remaking of contemporary cities[M]. 1 edition. Routledge, 2010-05-29).
(供稿:朱轶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