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和性别(Cities and Gender: Critical Introductions to Urbanism and the City)
男性和女性在体验城市上具有不同的特征:如在住房、交通、机动性、就业空间和家庭养育的责任等方面。把城市与性别这两个重要的基本要素结合起来研究的视角最近开始流行起来。
《城市和性别》提供了一个把城市与性别研究相结合的系统性观点。基于女权主义,作者提出了对主流城市政策的批判,以及对主要的城市社会、环境和城市-区域关系方面的问题的重新定位。全书分别讨论了不同的几个主题:包括交通、住房、发展不平衡、城市更新和社会排斥。通过三个主要的章节:“进入城市”,“性别和建成环境”,以及“表现和规则”,本书探讨了当今世界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和家庭结构状况,这些变化不仅出现在欧洲和北美的发达城市,还出现在南半球不发达的城市中。国际案例研究提醒读者注意性别间不同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的差异(包含南北之间的差异以及在这些地区间的不平等和多样性),同时强调,一些全球性的挑战和男女性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结果是相互关联的。这本书向读者介绍了以社会性别分析为关键维度的城市。通过竞争理论和其它的解释,本书揭示了性别角色、国家和个人在政治和权力关系上的,以及在工作、家庭、城市定居点和公民社会等交叉领域上的转变。城市需要从一个家庭的角度来仔细地推敲其社会网络、性别关系、福利制度和当地的文化环境。
为了揭示男女性隐藏在基础设施下的日常生活的不同,作者使用了“日常生活的基础设施”这一分析框架,结构性的限制决定了在特定的环境下,人们实际上可以得到的是什么,这包括城市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上能供应的物品或者说服务,比如说,公交车什么时候开行,商店什么时候开门,街道是否安全,停车的限制和交通堵塞等等。作者还介绍了其他抽象形式的“基础设施”,比如制度设施和道德基础设施。制度性的设施包含了各种形式的规则,从家庭对于国家的功能,到国家对私人行为和市场的调节。道德基础设施则反映了行为的地方规范,如什么是“足够好的”家庭养育,以及文化消费等等。作者同时探讨了这些基础设施对城市中的男女性的不同作用。作者批评了当代城市设计和城市生活,认为其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男性为中心的规划和设计理念主导,由男性创造的,并导致了性别之间的隔离和冲突”。作者举了居住区和工业、商业和行政地区的分离为例子,认为居住区就是男性设计师专门为女性而设计的,它将女性的活动限制在了家庭事务的范围中。
在全书的最后部分,作者探讨了社会中已经出现的一些反抗传统性别秩序的集体性行为,这些抵抗行为伴随着女权主义的政治斗争,以及城市经济竞争和增长对传统性别秩序的瓦解。作者认为,未来,更包容的城市会改善性别之间的差距。在一种多层次和动态的规划公共政策框架下,反映传统性别关系的政府管治的概念,会逐渐延展,跨越社会和文化规范的束缚,最终影响到家庭获取资源的能力和生活的实践。
来源:Helen Jarvis, Jonathan Cloke, Paula Kantor. Cities and gender: critical introductions to urbanism and the city[M]. Routledge, 2009-06-28.
郊区国家:美国梦的蔓延和衰落(Suburban Nation: The Rise of Sprawl and the Decline of the American Dream)
对美国蔓延式的郊区化过程提出批评已经不是新鲜事了,但《郊区国家:美国梦的蔓延和衰落》的作者提供了新的视角。作者在书中赤裸裸地批评道:如同《人体异形》的建筑版本一样,我们的主要街道和邻里环境被相似却不同的大量不相容的肌理所替代。在主持了200多个邻里和社区建设和更新规划之后,作者对持续了半个世纪、被广泛接受的规划和建设方式提出了质疑。这种规划和建设的方式制造出了大量沿着高速公路蔓延的郊区、购物中心和办公园区。
作者们认为,这种方式不仅损害关于邻里的传统观念,还动摇了诸如公平、公民身份和个人安全等重要的社会价值。现在的郊区发展方式不仅在经济上和环境上是“不可持续的”,也是“功能不良的”,因为其将家庭主妇、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孤立起来,并把过大的压力施加在他们身上。这种视角和《城市与性别》的作者一样,越来越关注城市中不同的个体的感受和利益,不再把城市居民作为一个抽象的群体。城市中不同的个体具有着不同的生活状态和环境需求,而规划师们对此是持有偏见和隔离的态度,还是促进各群体的平等和相互交流,对城市发展的形态和城市生活的质量是有巨大的不同的。
与曾经批评过不健康的城市发展方式的著名都市学家Jane Jacobs一样, 作者们呼吁郊区设计的改革,强调家庭、学校、商业和市政设施通过更安全和友好的步行环境联系起来。作者希望我们至少能创造一个“和被取代的自然一样有价值的地方”。但同时,本书也包含了一些没有根据的说法——如封闭社区(目前美国已经有超过2万个封闭社区) 使得儿童不能在多样化社会中获得“理解他人生活和经历的感觉”。
来源:Andres Duany, Elizabeth Plater-Zyberk, Jeff Speck. Suburban nation: the rise of sprawl and the decline of the American dream[M]. 10th Anniversary Edition. North Point Press, 2010-09-14.
革命性的街头生活项目:小城市空间的社会生活(The Social Life of Small Urban Spaces)
1980年, William·H·Whyte出版了他的著作《革命性的街头生活项目:小城市空间的社会生活》的研究结果。这本书和随之而来的电影使得他的研究迅速成为经典,并引起了规划和公共空间研究的一个小小的革命。它们已成为全世界城市规划、社会学、环境和建筑设计学科的标准文本,以及教学大纲和必读书目。
William·H·Whyte于1917年出生于宾西法尼亚州的西切斯特。他1946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并在海军陆战队服役之后,加入了《财富》杂志。Whyte在1956年出版了一本关于企业文化和郊区中产阶级的书,销量超过了200万册。之后,Whyte的兴趣转向了城市扩张和振兴的主题,并成为一名支持城市理性发展的倡导者和杰出学者。Whyte发表了众多的文章和研究成果,包括《爆发的都市》(1957)、《集群发展》(1964),《最后的景观》(1968),《小城市空间的社会生活》(1980),《城市:重新探索中心》(1988),和《战争时期:记住瓜达康奈尔岛,没有地图的战役》(2000)。
1950年代中期,在纽约西格玛大厦前的广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以后,这座城市开始对提供开放空间的建筑项目给予税收优惠。西格玛大厦广场在拥挤的城市中提供了一个聚会、午餐、闲谈,享受从办公室中逃离几分钟的好去处。无疑,这个鼓励提供新广场的想法是值得赞许的,但一些小问题也由此而出现。许多新出现的广场,并不像西格玛广场那样,它们冰冷、单调,对使用者并不友好。许多新的广场设计得似乎是希望让人们远离它,并不让人们靠近和享受它。这时候Whyte出现了。他详细地研究究竟什么样的因素会导致一个城市空间的成功或失败。在本专著中,他详尽的总结了他的研究结果。
Whyte带着相机游走在各种城市广场,公园和人行道之间,把人们的活动拍摄下来。作为这项研究的结果,他首先分析了城市空间是如何运作的,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使一个城市空间更成功的建议。他提出,在城市空间和街道中使用喷泉和跌水可以阻隔噪音并美化环境,不同的高差和各种形式的台阶会带来的富有趣味的休息空间。同时,他展示了人行道上的交通模式和街头食品可以发挥的作用。Whyte认为,设计师没有必要担心自己的设计会吸引一些不受欢迎的人,因为无家可归的人通常会去那种没有什么人去的地方,而不是那些受欢迎的空间。尽管本书的成书年代比较早,其中的材料显得有点陈旧,但却是非常经典的。它展示了人们如何运用开放空间,并识别出成功的空间所共有的元素。这本书中讨论的例子主要是纽约的广场和小公园,也包括了一些以低层房屋为主的小城市中的公共空间。
尽管这本书已经出版了多年,Whyte提出的观点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我国的城市设计师和城市环境管理者们对它的关注更是不够。我们常常为了整洁的街道环境沾沾自喜,却很少注意提供一些适合于享受城市生活的小广场,大部分的建筑物都以冷漠的围墙和绿化带将人们逼入狭窄的人行道上。尤其是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适合于闲坐、午餐的环境更是少之又少,在城市中生活的市民也没有什么廉价的、可同时与自然环境亲近的轻松的户外聚会场所。希望有更多的城市设计师和建筑师们能以Whyte的眼光来重新审视我们的城市空间和自己的设计,不仅仅看到设计的物质层面,更看到人们在其中会有的生活方式,看到空间的社会作用。
来源:William H. Whyte. The social life of small urban spaces[R]. Project for Public Spaces Inc, 2001-03-01.
生命亲和城市:将自然融入城市设计和规划中(Biophilic Cities: Integrating Nature into Urban Design and Planning)
长久以来,Tim Beatley都是倡导“绿色城市”方面的领导者。最近,他又提出了“生命亲和城市(Biophilic City)”这一概念,把“可持续发展”这一以人类发展为中心的功利主义思想,引向了把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众多物种之一,必须要依赖和维护自然系统的谦卑态度。Beatley认为,人类具有与自然世界相连接的天性(生命亲和假设)。任何一个关于可持续城市未来的设想,都应该真实的关注它的性质、表现、环境保护和自然的生命形式。Beatley说生命亲和城市不仅仅是一个生物多样的城市,还是一个学习和模仿自然系统,将自然形式和图像转换成建筑和城市景观,与自然共同规划和设计的城市。
在《生命亲和城市:将自然融入城市设计和规划中》这本书中,Beatley不仅概述了生命亲和城市的基本要素,还提供了全世界将生命亲和元素融入城市的成功例子和故事——包括从建筑到区域的各个尺度。从城市生态网络到连接城市绿化空间的系统,从绿色屋顶和墙壁到人行道上的绿色花园,Beatley回顾了关于生命亲和城市的一系列新兴的城市规划和设计实践, 并讲述了许多个人和团体努力把灰色和没有生命的城市改造成生物多样的城市的故事。
除了把焦点放在自然环境上以外,城市绿化的工作也应该强调公共交通、可再生能源和节能建筑系统等一切元素,这些都是形成城市生活的重要方面。爱护自然特征的生命亲和城市已经存在了,也可以通过恢复和修复退化的环境来创造。
来源:Timothy Beatley. Biophilic cities: integrating nature into urban design and planning[M]. Island Press, 2010-10-25.
阿布达比酋长国和迪拜之改造计划
最近,阿布达比酋长国城市规划委员会公布了一项长期计划,对阿布达比酋长国和迪拜之间面积的一片地区进行重新规划, 该区域离首都35公里,面积达1770hm2,目前有2.7万多居民。
该改造计划是为了应对阿布达比岛快速增长的人口的需求。围绕Shahama和Bahia地区,将会建立一个较大规模的社区,在未来的20年里将会增加5万居民。社区交通便利,人们可以自由到达社区的各个卫生设施、零售群体、娱乐中心、教育机构和各大商场,以此来为该区域注入新的活力。另外这里还有大量的绿色空间,包括多个公共公园,每个公园的主题各不相同,比如Estidama故事公园,这是一个倡导大家学习的户外图书馆。在设计Shahama和Bahia规划图的过程中,融入了5个主题,分别是:交通便利、零售设施发达的镇中心,相互连通的人行道和包含了众多院子的居住区,增加各种娱乐设施以繁荣不发达地区的滨海小镇,系统的道路体系和运输网络,以及对可持续性的高度关注(包括水源、能源和灌溉策略)。该规划的形成经历了一系列涉及到市政府,交通部门等各个政府部门的意见征询会议和工作坊,一些非政府组织和社区事务组织也积极的参与其中。
来源:http://www.khaleejtimes.com/darticlen.asp?xfile=data/theuae/2011/June/theuae_June815.xml§ion=theuae
比利时新布鲁塞尔海瑟尔高原的重新开发
最近,比利时计划对新布鲁塞尔海瑟尔高原进行重新开发,将其打造成一个政治舞台,新闻媒介地区以及公共区域。规划团队由KCAP与顾问Arup和Fakton共同组成,他们在2010年的9月获得了该项国际设计大赛的大奖。这次对新布鲁塞尔的规划,旨在巩固海瑟尔高原的战略意义,同时在相应的结构框架内,实现可持续开发的战略意图。设计区域的面积将近68英亩(约27.52hm2),将会开发成为一个功能混合的城市区域,包括国际会议中心、地区购物中心、博物馆、休闲功能、住房和公园。海瑟尔地区对于整个比利时来说,在社会、文化和经济方便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在建造布鲁塞尔城中心之后,海瑟尔将会不断凝聚,最终成为第二个主要的城市中心。随着展览会、体育馆、大礼堂以及著名旅游景点的不断涌现,该地区现在每年吸引了超过150万的游客。新布鲁塞尔规划的目的是对这座城市进行多角度的重新开发。这将巩固该城市的国际形象,同时为人们建立起重要的国际会议地点。
来源:网络信息综合编译
吉普岛泰城的新规划
由建筑师Winy Maas领衔,联手The Why Factory对吉普岛的泰城进行了一项新的规划,希望在吸引游客发展地区经济的同时,在绿色环保的主题下保护该国家的自然资源。在新的规划中,Why Factory设计了一系列莲花型的人工岛屿,这些莲花岛屿不仅是美丽的旅游资源,同时也集多种功能于一身。它们可以吸收大量的太阳辐射,并将其转化成能量,供该城市使用。该项设计大胆而极富幻想,集美丽与自身的可持续性于一身。这些莲花岛屿朝向太阳盛开,围绕着葱绿的吉普岛城,将会吸引大批的游客。游客们可以乘船到达每朵莲花,莲花上有楼梯,通过楼梯可以到莲花上面的平台。在莲花平台上,视野开阔,周围都是美丽的景色,美丽的景色同样也都会映射在每多盛开的莲花花瓣上面。
这项设计的一部分目前正在德国柏林进行展示。展览的主题为“水域——诅咒还是福祉”,它展现了亚洲近海区域建筑风格和基础设施的创新型设计。东南亚90%的居民,以及东部和南部近海的居民都生活在近海的区域,该区域周围都是水,但却仍然饱受干旱、洪水和饮用水短缺的问题,这项展览展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新途径。
来源:网络信息综合编译
(以上供稿:邓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