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学术动态  城市与区域发展
智能城镇化(孔翎聿) 发布时间:2016-12-09 点击:2264

数字城市及数字技术对城市生态的调解作用(The Digital City and Mediated Urban Ecologies)
面对全世界越来越多的政府将数字技术作为促进和管理城市发展的手段,来自美国西蒙斯传播学院的学者Kristin Scott通过研究美国的“数字城市”现象,以批判性的视角探讨了依附于这些数字技术项目背后的政治和资本主义利益对“数字城市”造成的诸多问题。
作者以纽约、圣·安东尼奥和西雅图这三座美国“数字城市”为例,深入研究了每座城市的数字城市建设目标,最初促成数字技术议程的条件,以及影响数字城市背后的权力结构,从中反映了城市人工环境是如何不断地被数字技术所调解。作者认为尽管每座城市都主张这些数字技术项目是为了公众利益最大化,实现开放民主、个体自由、公共安全和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理想,但研究显示许多项目背后的驱动者往往是一小部分在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资本中拥有决策权的特权阶层,这使得这些项目违背了初衷,起到了相反的效果。例如,纽约数字城市建设的目标是为了促进和支持政务公开,为民主参与提供更多的机会,然而比起居民,许多项目为政府和企业合作伙伴提供了更强大的调解和沟通的权利,这反过来威胁到了民主开放和访问公共互联网的公平性。在作者看来,政府声称通过社交媒体、移动手机应用和警报系统等数字技术手段促进民主和安全的背后,也反映了政府希望通过这些技术加强对市民日常活动的监管。此外,纽约始终强调通过开放信息流和数据的交换促进政务公开,但事实证明政府利用这些数据做出的政策决定却恰恰对低收入和边缘化人群产生了更不利的影响。在圣·安东尼奥和西雅图,作者也同样发现了类似问题:政府加强了网络信息安全的监督力度,却对以促进民主自由为目的的数字技术项目的实施造成了阻碍;为改善社区安全而设计的犯罪地图,却加深了阶级分化和种族隔离。
Kristin Scott的这本书是一次对于政府、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如何构建“数字城市”的大胆探索,从政治、经济、技术、人文等多视角出发,深刻地剖析了谁才是数字城市技术的真正获益者,而谁的利益又被置之度外。对于从事与数字城市相关研究的学者而言,该书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城市数字化所带来的对社会经济和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
来源:SCOTT K. The digital city and mediated urban ecologies[M]. Springer, 2016.
(供稿:章蔚君)

行人、自动驾驶汽车、城市(Pedestrians, autonomous vehicles, cities)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环境系Adam Millard-Ball在2016年10月《城市规划教育与研究(Journal of Planning Education and Research)》杂志上发表了《行人、自动驾驶汽车、城市》。文章聚焦于城市中自动驾驶汽车对出行行为和城市空间的影响,通过博弈学理论分析行人和自动驾驶汽车在城市街道空间的相互作用,通过模型分析城市行人对自动驾驶汽车在转向、刹车、避让方面的影响,讨论如何使自动驾驶汽车向更适应于步行城市街区的方向发展。自动驾驶汽车相比传统汽车降低了行车速度,不利于自动驾驶汽车的普及。同时,自动驾驶汽车对不遵守交通规则行为的宽容,不仅使城市空间发展更加适宜步行,也导致了城市街道出现更多随意穿马路、不在行道线内行走的行人。
文章模拟了以下行人和自动驾驶汽车在城市空间共存的情景:行人至上情景,行人在城市街道尤其是非主干道的活动使自动驾驶汽车的行使速度减慢,这使得在城市核心区步行成为最主要的出行方式,而自动驾驶汽车更倾向于在城市核心区周边搭载乘客,在这一情景中,自动驾驶汽车促进了城市密度的增加,促进了行人的活动。改善监管情景,因为自动驾驶汽车的引入导致交通法规和街道设计的改善,如增加人行横道线和步行道围栏的设置,行人违章的交通事故自动驾驶汽车免责等,在这一情景中,自动驾驶汽车使城市交通更加规范。行车出行情景,相比传统汽车,自动驾驶汽车为出行者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虽然自动驾驶汽车在行使速度上没有优势,但在避免车祸方面比普通汽车更为安全,同时也允许司机更多的其他活动。
文章指出,自动驾驶汽车对行人和城市空间的影响不仅依赖于机械自动技术的进步,更需要法律法规政策和城市设计的完善。在技术、政策和设计的共同作用下,自动驾驶汽车对适宜步行的城市街区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来源:ADAM M B. Pedestrians, autonomous vehicles, and cities[J]. Journal of Planning Education and Research, 2016(10): 1-7.
(供稿:胥星静)

技术与城市:系统、应用及启示
技术与城市的关系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技术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城市的集聚又带动了技术的更进一步创新发展,为技术进步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可以说,城市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庞大复杂的技术发展史。现在,就用澳大利亚昆士兰理工大学副教授Tan Yigitcanlar博士新近出版的《技术与城市:系统、应用及启示》一书,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探讨技术与城市系统互动发展的历史、理论和未来。
作者将目前的智慧城市发展比作是技术和城市的联姻,这本书正是从这一角度来讨论目前智慧城市研究的状况及展望。正如书名所展现的,这本书分为简洁的四个部分:背景、系统、应用和启示。
开篇第一部分对在人类文明和城镇化发展中知识、创新和技术所扮演的角色进行梳理和总结,从历史角度讨论了对技术应用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理解。对技术进步和城市发展的互动关系进行剖析,并提出了本书的研究问题,在此基础上对特定历史时期的这些互动关系进行初步的实证分析。第二部分的主题是系统,作者探索了智慧技术和系统在当代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提出对智慧城市技术应用的理解。第三部分则转向实践领域,对当今全球重要的数个智慧城市实践案例进行分析,探讨了技术在智慧城市系统发展中的作用,并提出如何在城市规划、发展和管理中更多纳入对技术的考虑,以达成未来可持续城市发展的目标。在第四部分的启示中,作者对智慧技术的未来发展以及智慧城市对我们可能的影响做出了推断,并提出了一些值得读者继续思索和探讨的问题。
本书的作者通过综合性的、多学科的视角,对技术如何影响城市从历史到现在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智慧城市的理解和观点,在其中详细分析了构成城市系统的技术系统及系统的关系,并进一步总结智慧城市对城市经济、环境和生活品质影响的启示。本书为城市规划、经济地理和市政工程等多学科领域学者提供了一个值得探索的城市观察和分析视角。
来源:YIGITCANLAR T. Technology and the city: systems, applications and implications[M]. Routledge, 2016.
(供稿:吕荟)

智慧城市:“旧版”大数据与“慢速”实时信息
《建成环境》(Built Environment)今年秋季推出了一期以“大数据与城市”为主题的专刊。Fabio Carrera在其中发表了题为《智慧城市:“旧版”大数据与“慢速”实时信息》的文章。他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应用在互联网时代之前产生的数据,同时关注了建成环境的逐步变化,进一步探讨了如何从智能城市(Smart City)走向更为人本的智慧城市(Wise City)。
本文首先提出思考城市问题时可以一分为二:人类活动的时空分布和作为背景的建成环境。但是当今的大数据研究对建成环境关注不足,同时从数据的时间属性来看,应该同时兼顾当下产生的数据和过去积累的数据。有关建成环境的旧数据来源之一是政府开放的数据,但这还远远不够;人类活动的旧数据因活动本身的短暂性,更难以发掘。接下来本文从数据的新、旧,以及数据更新速度的快、慢四个属性展开探讨。对于建成环境信息来说,政府文件、交易记录以及信息平台交互对话等方式的结合有利于梳理过去的信息;“现实挖掘”方法可以及时更新新产生的数据,弥补现有的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数据库的不足。 对于人类活动来说,应该关注到其时间属性的价值,应用大数据方法可以建立旧数据与实时事件、预测模型的关联。
同时本文以大量威尼斯项目中心的实践来佐证观点:如“保护威尼斯”项目利用众包和众筹的方式收集了跨越千年的7500余件公共艺术品的信息;“威尼斯噪声系统”使用众包技术捕捉数据,同时提供归档、检索以及数据可视化的工具,来分析噪声模式随时间的变化;“城市实时监控系统”关注了城市水位变化与人流活动的关联,实现了较为准确地跟踪和越策人流变化,未来还有可能辅助城市进行游客管理。
“智能城市(Smart City)”这一概念和大数据一样,在过去几年中受到了广泛关注。它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大数据支撑的智能系统数字化管理大都市的图景。而本文所说的“智慧城市”(Wise City)不仅仅是智能的,还把这些这些技术运用到城市的日常运行中来,同时预测未来可能会发生的情况。它应用自主代理模型、协同过滤系统、众包等现代工具,同时适应过去积压的数据和现在不断产生的新数据,并且保持开放的姿态不断地完善自身。本文希望威尼斯的案例可以给更多的城市带来启发,将新、旧数据,人类活动信息与建成环境变化信息结合起来,帮助城市成为真正的智慧城市,同时更有效地维护、管理和规划城市建成环境。
来源:CARRERA F. Wise cities:‘old’ big data and‘slow’real time[J]. Built Environment. 2016, 42(3): 474-497.
(供稿:王雅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