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学术动态  城市与区域发展
智能城镇化(孔翎聿) 发布时间:2016-07-28 点击:3187

潜意识规划:应用眼球追踪和生物识别工具更好的认识人类行为和建成环境(Planning For the Subconscious: Using Eye tracking and Other Biometric Tools to Better Understand Ourselves)
来自美国波士顿的Institute for Human Centered Design (IHCD) 的两位学者在2016年6月《规划(Planning)》杂志上发表了《潜意识规划:应用眼球追踪和生物识别工具更好的认识人类行为和建成环境》。通过追踪和记录被研究人员真实感知的数据,解释人们对现有建成环境的反应,进而预测人们对未来规划空间的预期。将生物技术应用于城市规划领域,大大增加了定量研究和实时数据在规划中的作用,为潜意识规划提供了理性依据。
文章首先介绍了IHCD的一项试验:研究人员选择了50张图片,其中一半是城市建筑和室内空间等图片,另一半是各种场景中包含人的图片。通过给被测试者佩戴眼球追踪设备,记录哪些图片以及图片中哪些要素可以让人的视线停留更长时间,即获得更多关注。试验的结论是被测试者关注最多的始终是人,更为精确的来说,是对方的视线。试验证明,在人与建成空间的组合中,即使环境中包含了著名的城市标志性建筑,人对于人的关注仍然是对其他要素关注的上百倍。这为规划工作者提供了更加精确更加有说服力的方案比较工具。生物识别工具研究人对于不同城市空间即时的潜意识反应,将城市规划的重点回归到以人为核心。文章列举了应用这类工具辅助规划方案的例子,在交通标识牌的改造设计中,通过眼球追踪仿真软件帮助设计师分析确定现有标识的问题,并提供改造部位和改造方式的建议。
生物识别工具为设计者提供了更为精准的衡量人与建成环境的交流过程,是一座联结人类行为和建成空间的桥梁。人在空间中的各种情绪如安全感、舒适感、兴奋感等都可以通过这类工具进行定量化识别并加以研究。这类工具与生物工程、软件开发和神经科学等多领域的联合,为城市规划和设计提供了多种发展方向的可能。
资料来源:SUSSMAN A, WARD J M. Planning for the subconscious[J]. Planning, 2016(6): 31-35.
(供稿:胥星静)

更加智慧的城市道路-综合视角下的21世纪城市(Smarter as the New Urban Agenda——A Comprehensive View of the 21st Century City)
本书由Springer出版社于2016年出版,与本刊2015年推介的《智慧城市下的城市管理转变》一样,这本也是该出版社公共管理和信息技术系列中的一册。这本书从城市发展和政府治理角度,综合探讨了智慧城市在过去10年中的发展实践历程。全书分为三个部分20章内容,主编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和韩国明知大学的三位学者,各章的作者是来自于美洲、欧洲、亚洲和非洲的城市研究和实践管理者。
书中开篇章由三位主编撰写,其余19章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智慧城市的概念和方法、世界各地的智慧城市、智慧城市与市民参与。在开篇章中,三位作者认为智慧性是21世纪城市的一个重要特性,而智慧性应是技术进步和社会管理创新的结合,是一个多维度多要素的概念。他们认为对智慧城市的综合理解不仅需要包括新技术的应用,更需要包含管理和政策中的创新,还必须了解城市本身如何影响和决策城市项目中的数据以及技术、组织和政策内容。
第一部分探讨了智慧城市中涉及的各个方面,由于作者的立场,其中特别关注了智慧城市治理,包括其整体研究概况、文献综述和方法探究,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规范性。这个部分的八章分别从整体视角和地方政府视角探讨了智慧城市治理的模型和框架,提出智慧城市治理的应用方法具有很强的地方性,并不能从一个城市中简单移植到另一个城市。第二部分则转向实证,来自各地的学者通过六章内容介绍了巴塞罗那、米兰、伊斯坦布尔、台北和墨西哥等城市的智慧城市发展状况及评价等。最后五章为第三部分,集中关注了作为智慧城市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市民参与。文中提出,技术的进步使得市民参与更加简单也更加深入,但技术始终只是辅助手段和工具,并且有优势也有弱点,市民才是实现技术应用和发挥优势功能的主体。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有两章专门针对发展中国家的智慧城市进行了讨论,针对这些国家和地区中大规模人口城镇化进程中的特殊情况和面临的差异性城市问题,比如不平等性、不可持续性、低安全度等,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智慧城市发展目标、方法和实践框架。
本书的目标读者是城市研究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学生,包括城市规划、数字政府、公共管理、政治科学等学科领域,从而为他们提供智慧城市相关话题的全面观点和讨论。同时,该书也适合城市政府的公共管理者探索其中的实证和实践经验。
来源:GIL-GARCIA J R, PARDO T A, NAM T. Smarter as the new urban agenda: a comprehensive view of the 21st century city[M]. Springer, 2016.
(供稿:吕荟)

城镇化与食物系统之间的隐性联系(Hidden Linkages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Food Systems)
《科学》(Science)杂志近期推出了一期以城镇化为主题的专刊,名为“城市星球——城市是人类的未来”。耶鲁大学的Karen C. Seto和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Navin Ramankutty在其中发表了题为《城镇化与食物系统之间的隐性联系》的文章,试图探索食物系统和城镇化之间的隐性联系,从而更好地应对全球城镇化的大背景。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指出在全球快速城镇化的大背景下,想要保证食物和环境的安全,需要我们对城市与食物系统之间相互交织的复杂关系有更深刻的理解,本篇文章探讨的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若干隐性的联系。
据估计,到本世纪中叶,全世界人口可能会达到90亿,当前更多学者关注今后如何为全球90至100亿人口提供食物,即食物供应安全问题,而更严峻的事实是到2050年,全球将会有70%的人(65亿人)居住在城市地区。这种城市生活方式的变化趋势,已经改变了人们与食物的关系,包括我们的购物方式、消费结构和产生的垃圾结构。随着城市人口的持续增长,必将给世界的食物体系带来巨大压力。尽管城镇化与食物系统之间的若干关联已经得到了研究人员的关注,但本文探讨的是较为冷门的若干隐性联系,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从而确保全球城镇化时代的食物安全。
人们所知的城镇化对食物系统产生的影响的认识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城市区域的扩张(食物供应侧)和饮食习惯的改变(食物需求侧)。就供应侧而言,对于城镇化较为典型的担忧是,城市的扩张将导致耕地不断减少。但是,从全球层面看,耕地占全球无冰覆盖土地面积的12%,而城市面积所占比例仅为不足3%。尽管在总面积上的差异表明,城市扩张对全球总耕地影响极为细微,但是,以下两方面限制极为重要。
第一,城市扩张而导致的耕地丧失,更可能会成为一个区域问题,而不是全球性问题;
第二,鉴于城市历史上是由肥沃的农业区域发展而来,城市建成区的持续扩张,可能会侵占高产农田。这一情况已经在印度、越南、中国、土耳其和美国发生,城市扩张导致侵占了优质农田。
就需求侧而言,迄今为止,绝大多数的研究是基于城市层面和高收入群体的饮食构成要求更为昂贵的土地、水和能量的耗费的认识上的,但事实比这复杂的多。总体而言,饮食构成的改变可归纳为从复合型碳水化合物、谷物、蔬菜和水果向更高比例的动物蛋白质、精炼脂肪、精炼白糖、酒精和油转变。
作者呼吁学术界要超脱现在的仅关注城镇化的表面现象和直接影响,而应多关注其对环境和资源的间接影响,包括食物生产、运输、包装、冷藏以及从农场到餐桌整个链条中所对应的能量的消耗。
作者解释到,这种城镇化和食物系统之间的联系还没有被系统和实证地研究过。而当我们迈入城镇化的世界时,将会有60到70亿人居住在城市,迫使我们更深入地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我们的规划会影响全世界人类的生存。
城市规划和土地使用条例可以促进食物选择的多元化,让更多人易获得食物。例如,尽量规划适宜步行的城市,发展食物供应的多样化,例如不仅开设大型超市,同时也积极发展社区型的小食品店。城市规划同时影响着食物系统,试想以机动车交通为主的城市,人们会倾向于买包装食物,买更多的食物,从而导致更多的耗能和产生更多废物。而在街道尺小的城市,人们离食物零售商更近,从而人们采购食物的频率增加,每次的量减少,结果是保证了食物的新鲜以及产生较少的垃圾。
在全世界快速城镇化的大背景下,探索城市和食物系统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至关重要,是城市和谐智慧发展的前提。
来源:SETO K C, RAMANKUTTY N. Hidden linkages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food systems[J]. Science, 2016, 352(6288): 943-945.
(供稿:李翔)

智慧城市:空间化智能
(Smart Cities: A Spatialised Intelligence)
随着城市进入全球竞争时代,智慧城市已经被奉为城市再生和增长的新的重要战略驱动力。智慧城市采用信息和通讯技术,以寻求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培养集体生活的新形态,这使得智慧城市成为工程师、建筑师、城市设计师、城市规划者、政治家以及如思科、IBM、西门子等企业关注的重点。尽管智慧城市有着广泛的吸引力,至今为止却极少有综合性的书籍致力于阐释这个问题,而试图把智慧城市与文化问题相结合、保持真正的批判态度来破译智慧城市的空间和经验的书籍则少之又少。这种文化和批判的视角对于智慧城市作为乌托邦的信仰渗透到城市转型的具体过程中尤为重要。这种理想化的过程拥有强大的自我实现的性质:我们的城市将变得更为“智慧”,源于我们的期望。
本书开启了对智慧城市技术实现过程的考验,从使我们能够监控基础设施内部的芯片和传感器,到联系每一个人的智能手机。通过这些技术,城市空间得以激活,形成感知。这些激活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一方面一个新的控制论野心引导城市以最高效的方式发展,另一方面一种更加自下而上的、参与性的方式赋予城市中的个体创造新的合作模式。对这两种趋势透彻的分析表明它们之间是互补的,智慧城市不久的将来取决于这两者之间的互相调整与适应。在此过程中,城市空间将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智慧城市是数字化在现代的“空间转向”。基于诸如地理定位和增强现实等关键技术的发展,城市空间的重要性日益增长,也表明了地图空间在城市体验演进中的战略作用。在探索智慧城市关键方面的整个过程中,本书阐释了从技术到空间的智慧城市,以及从现有经验的批判性评价到集体智慧新形式的崛起的推测。今后城市将变得比目前预测得更加智慧。
全书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了什么是空间化智能以及技术、空间与政治的关系;第二章介绍了智能城市的到来,从流程管理到事件控制,包括智慧城市的定义和其自我实现的性质、数据的重要性;第三章着重阐释了智慧城市激活的城市二元关系:自上而下的新的控制论以及自下而上的数字化个体;第四章介绍了城市智能、空间和地图,包括增强现实和地理位置技术、三维空间城市规划、以及基础设施的新技术等等;最后一章对智能的挑战进行延伸,包括全数字解决方案的局限性、方案多样化的必要性等等。本书对城市规划学者进行智慧城市规划具有启示和引导作用。
来源:PICON A. Smart cities: a spatialised intelligence[M/OL]. Wiley Online Library, 2015. DOI: 10.1002/9781119075615
(供稿:姚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