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学术动态  城市与区域发展
10 智能城镇化(杨秀) 发布时间:2015-07-23 点击:4345

世界银行城镇化回顾系列之:印度——超越都市边界的城镇化
(Urbanization Reviews:India-Urbanization Beyond Municipal Boundaries)
城市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当今的城市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和挑战。世界银行研究的城镇化回顾系列报告,为城市决策者提供了未来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如何制定政策和分析投资优先性的决策框架,以及经验参考。该系列报告从各国城镇化挑战和公共政策影响的知识主体分析出发,归类城镇化发展的实践原型,以供城市决策者参考,是研究世界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参考资料。进行城镇化先行实践回顾的国家主要有中国、印度、越南、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哥伦比亚、韩国和乌干达。每个国家的城镇化发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这里仅以印度的城镇化回顾来进行介绍。
印度城镇化回顾的核心是超越都市边界的城镇化,主要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谈印度城镇化所面临的挑战;第二章主要着眼于印度城镇化的进程和模式;第三章探讨具体的政策问题以及抑制城镇化进程所带来的发展瓶颈。最后报告对印度城镇化发展政策制以定者提供了三条可能的优先政策制定建议。而印度关于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情况及政策建议内容如下。
印度经济发展在过去的20年间令人印象深刻,国内生产总值在本世纪头10年间以每年7.2%的速度保持增长。但是不同于其他国家经济增长和工业化推进,一直伴随着稳步上升的城镇化,印度的城镇化伴随经济的快速增长发展较为缓慢。印度经济的增长没有带来显著的城镇化是个重大谜题。1980年到2011年,印度城镇化人口从23%上涨到32%,城镇化进程较为缓慢,而同时期的中国城镇化则快速从20%增加到45%。如果说城镇空间的缓慢发展推理印度没有收获城市聚集经济生产效益,但是印度的经济表现又与那种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活力的新兴经济体一致。实际上,印度城镇化率的估算偏低。主要原因是印度官方对“城市”的定义已经50年不变,城镇拓展区域重新划分界限的延迟性,造成了印度官方城镇化率统计的偏小性。事实上,如果根据全球可比较城镇化的聚集指数来分析,印度的城镇化率应该在52%。2001和2011年之间,总共有2774个定居点在表现出城市的特点,但是只有147个具有正式的城市地位,其他的则不考虑采用城市政策,也不纳入城镇人口统计。
从过去100年的发展来看,印度的城市结构发展较为稳定。100万以上城市人口的比例在城镇人口中从1901年的27%,缓慢上升到2001年的38%,城市人口在全国范围内相当分散。7个人口超过400万的大都市区,分散于全国各地;城市群也同样分散在全国。这种城镇体系分布,与中国的城市等级分布不同:中国大部分大城市都在东部,中等城市在中部,小城市分散在西部。此外,印度城镇化空间主要沿着内河如恒河和戈达瓦里河相对集中发展,与美国和中国主要沿海岸线发展模式不同,也相对分散。
报告指出,印度扭曲的政策和基础设施的短缺,正阻碍上世纪90年代已经形成自由化经济市场发展。比如企业都会选择更便捷联系国内外的大都市区,以获取最佳盈利能力。但是过于控制的土地市场限制了城市的密度,并推高了土地和地产价格。就业和人口的郊区化发展,若与城中心联系,需要承担高昂的交通成本。郊区化发展趋势,对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也不利。研究认为,过于控制的土地市场,穷人间和城市内的链接,和不充分的公共服务,抑制城镇化所发带来的经济效益。大都市快速增长的边缘区以郊区化的形势快速发展,是印度空间变化最显著的特征。
报告认为,印度的都市区在经济活动中占主导地位。通过对行政人口城市地区进行就业测算,研究城市的聚集度,发现制造业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基本均衡分割,但是城市略高。农村制造业总量占比48%,城市制造业占比52%。但是,更高技术密集型产品主要在城市地区制造,城市中高科技产品占比64%,高科技产品占比58%。城市集中发展区域的出口制成品快速增长,其产品总量占比达到63%;而城市中的信息通信技术更势不可挡, 其产品总量占比达到95%。报告认为这个变化,可以用产品周期理论来进行解释。
印度整体制造业活动在整个城市体系中较为分散,属于专业化发展的早期阶段。相比较而言,中国的城市是高度专业化的生产。印度制造业的发展,没有在一定规模的城市群中显示任何专业化分工,在全国层面看较为分散在全国不同等级城市。比如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是分布在7个最大的城市,中低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100-400万人的二线城市,快速增长的出口制成品和信息通信技术只在大城市发展。在服务业方面,如交通、物流、通信、房地产、租赁和商业活动主要集中在大城市中。金融服务主要集中在大城市,但是全国层面看相对分散。
报告指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印度的政策制定者若试图利用经济效率,管理城镇化相关的空间资产,需要注意三个优先领域的政策制定。第一,提高生产力、投资机制和信息基础,使土地和住房市场有效运作,同时放开城镇土地使用强度。第二,提高宜居性,为合理提供和扩大基础设施及服务制定规则,以便开发商能在贫困地区可以收回成本。第三,形成良好的流动性,投资改善大都市核心区及其周边联系。
来源:http://documents.worldbank.org/curated/en/2013/02/17406707/urbanization-beyond-municipal-boundaries-nurturing-metropolitan-economies-connecting-peri-urban-sreas-india
(供稿:杨秀)

智能城市:使能工具和技术
(Intelligent Cities: Enabling Tools and Technology)
前景广阔的、具有无限潜力的技术的出现,使普通物体转变为智能物体成为可能,数字化实体的广泛连接进而推动着互联城市的建设。《智能城市:使能工具和技术》一书从全球视角,详细介绍了各地有关发展和提升智能城市所需的最新技术和工具,为相关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该书作者Pethuru Raj博士在IBM全球卓越云计算中心、IBM印度班加罗尔从事云基础设施架构工作。
该书开篇论述了云技术的兴起,提出将云技术作为建立和持续运营智能城市和企业的基础技术。通过解析实施智能城市的主要技术和平台解决方案,该书详细介绍了在建立灵活家庭和未来建筑中各种技术所发挥的作用、标准、协议和工具,包括以下4点。
1、从不同产品供应商的角度检测IT平台和工具;
2、思考面向服务和事件驱动的智慧城市应用架构;
3、诠释如何运用大数据分析手法来加强智能城市建设和改善决策机制;
4、智能家居、智能建筑、智能交通、智能医疗和机场等智能城市案例研究。
该书共含12个章节,主要集中探讨了3个方面的问题:①使能技术。即当前来临的、被广泛接受的,对于新建智能城市而言经过检验的、颇具前景的技术、工具集和建议。其中一些关键技术覆盖云计算、移动通讯和高性能大数据分析等领域。书中充分详述了这些技术的细节,并对它们如何互相融合和协作以构建新一代智能城市做出预测;②IT 平台及产品。当产品专家意识到智能城市的智力和市场份额时,他们制定出了一些列专门针对于智能城市的解决方案和服务内容,使新建智能城市的过程变得简单、合理和流水线操作化;③商务和技术应用案例。智能城市是一个不断增长的、由若干模块构成的集合,包括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智能公共设施、智能医疗和智能公共安全等多个系统,书中清晰地展示出这些模块的全部信息,尤其是实际应用的先例和做法。
书中,作者提出了将云计算、企业架构和现有重要信息融合于下一代云计算的想法,涵盖各种架构类型,包括企业级的集成、安全、管控和治理。
这本书的最后,作者对智能城市的各种安全要求进行了说明,并对智能城市框架各个组成部分(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技术等)可能存在的威胁和漏洞进行了阐释。
在这本书中,作者提供了大量确切的关于实现和维持智能城市(系统的系统)的全球细节资料,对于读者而言充满知识性与启发性,特别是企业高管、技术专家、解决方案架构师、城市规划师以及政府官员。这本书经过精心设计,将智能技术、IT解决方案和使用案例的客观实质一一陈述,全面且紧凑地向读者呈现出智能城市的无限前景。
来源:RAJ P, RAMAN A C. Intelligent cities: enabling tools and technology[M]. Auerbach Publications, 2015-06-23.
(供稿:韩婧)

智慧城市的智慧规则:欧洲-地中海国家的高效城市
(Smart Rules for Smart Cities: Managing Efficient Cities in Euro-Mediterranean Countries)
智慧城市的智慧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通过制度性保障来帮助智慧城市的实现?这是本书的作者们试图回答的问题。他们认为在欧洲城市中,已经逐渐出现很多杰出的智慧城市和高能效城市案例。但即使是欧洲,也需要新的规则来重新定义城市的发展。新的规则将定义城市和建筑的运行表现标准,定义城市的设计和建造过程等等。这些规则依靠信息通讯技术(ICT)的支撑,将可以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发挥作用,成为智慧城市实施的保障。
在新的智慧规则下,城市的运行和管理将发生深层次的变化。为了探讨这些变化,该书作者通过八章内容,以清晰的整体逻辑,分别研究了智慧城市从理论到实践中与“规则”这个主题词相关的四个主要方面内容。
1、智慧城市的框架模型。首先,基于城市研究理论和智慧城市实践分别提出了智慧城市模型,认为智慧城市关键维度包括智慧治理、智慧交通和智慧能源。智慧城市的目标是既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又提升生活品质的城市。作者认为的城市智慧性可以从两大方面来理解,其一是“被动的”城市品质,包括材料、高效成分以及静态空间的共享等,而另一部分则是“主动的”城市品质,包括自动化和功能的整合、公众参与、空间的动态分享等。前者需要新材料、建筑建造等技术的支持,而后者更需要通讯、信息和数据分析等技术来支撑。
2、智慧城市的要素和保障。作者提出智慧城市应是“分享”和“整合”的。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各种传统或是创新的城市功能被高度融合在一起。作者认为建立智慧城市需要从法律架构上考虑几个关键点,包括城市从服务和内容提供者向服务性平台的转变,信息、数据和资源通过平台更广泛的分享等。提升城市的智慧性需要新的工具,包括必要的法律干预手段以应对社会与环境的关系变化。
3、高能效的智慧城市。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排放控制,使得城市的能源效率是欧洲城市发展面临的热点问题,书中用两章内容讨论了城市能效的衡量和评价,以及如何使用经济和法律工具促进城市高能效发展。基于意大利的城市案例,在欧盟能源效率相关的法律框架下,作者提出了新的城市能效工具,以期能解决智慧城市在能源效率发展方面所遇的制度困境。
4、智慧城市的规划。智慧城市下的新型城市空间是物质要素和数字网络共同组成的“网络-物理”空间。新的规划范式和工具并不只是简单的技术创新与城市规划的组合,而是需要以城市的地方文化为导向。意大利的帕尔马智慧规划实验室提出的智慧规划原型,将城市规划视为在区域、大都市区、城市乃至街区各个空间尺度智慧性的整合工具。
综而言之,本书中讨论的智慧城市涉及众多方面,从相关理论和定义开始探讨,具体到智慧城市的框架模型,并对智慧城市的工具和指标进行了基于案例的分析,并讨论了智慧城市时代的城市规划的作用。其研究结论主要针对欧洲-地中海地区,但同样具有一定的推广性,提出了一些帮助现实智慧城市发展的智慧规则。
来源:SANSEVERINO E R, SANSEVERINO R R, VACCARO V, et al. Smart rules for smart cities-managing efficient cities in Euro-Mediterranean Countries[M]. Springer, 2014.
(供稿:吕荟)

大数据产业革命:重构DT时代的企业数据解决方案
(Big Data Revolution: What Farmers, Doctors, and Insurance Agents Can Teach Us about Discovering Big Data Patterns)
《大数据产业革命》是一本针对“大数据”现象记录真人真事的故事书,这些故事充分展示了大数据的应用现状和挑战,倾注了IBM集团副总裁、大数据业务掌门人对大数据的精准认识于深刻洞察力。本书的读者对象可以是企业管理者或大数据企业从业着,以及任何对大数据行业感兴趣的人。作者Rob Thomas是IBM软件集团副总裁,负责产品开发的大数据和信息管理,曾负责IBM在全球的销售和并购工作。另一作者Patrick Mc Sharry是牛津大学史密斯企业与环境研究院、计量金融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
《大数据产业革命》从九大行业的应用故事场景出发,介绍了大数据这些行业中的实际运用及其带来的惊人的效果。故事,总能带来更具感染力的效果。作者总结梳理出了支撑各故事的54个数据模型和30个相关的数据要素。在书中,作者向我们指出了制定大数据战略的关键步骤,以及如何认识数据资产,如何实施业务流程再造,如何搭建大数据的体系架构等问题,旨在“动员”读者成为大数据产业革命的领导者,助力企业在迈向DT时代的过程中,成功进行升级转型。本书的第一部分介绍了9大行业如何使用大数据进行产业创新;第二部分汇集各种类型故事,展现模型,提炼模式,提供关于大数据在一系列不同行业模式下操作于实际应用的理解;第三部分的目标是为企业管理者通过提供适用于不同行业投入运作大数据的方法,领导革命。
大数据革命是为了提高过程效率,并做出更好的决策,有效利用大数据进行企业转型。本书通过故事介绍展示了IBM公司和牛津大学在大数据产品方面的协同合作,展示了大数据在商业领域应用的巨大潜力,描述了大数据新兴领域的主要发展趋势,陷阱和挑战。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故事获得研究方法用于更广泛的数据获得和分析,并用来指导决策。
来源:THOMAS R, MCSHARRY P. Big data revolution: what farmers, doctors and insurance agents teach us about discovering big data patterns[M]. 1st edition. Wiley. 2015-03-02.
(供稿:胥星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