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学术动态  城市与区域发展
10 智能城镇化(杨秀) 发布时间:2015-03-31 点击:4128

世界银行集团:东亚城市景观变化——十年空间增长分析(East Asia's Changing Urban Landscape:  Measuring a Decade of Spatial Growth)
城镇化正快速地改变着发展中国家,但是由于缺乏持续一致的数据支撑,无法翔实了解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速度、规模和形式。世界银行集团于2015年1月25日出版《东亚城市景观变化——十年空间增长分析》一书,旨在尝试解决此问题。其利用卫星地图和其他数据,对2000年到2010年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城市扩张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国家、城市地区、收入群体和城市规模等相关数据研究,揭示了该地区超过850个城市区域扩大和人口增长的趋势。研究揭示了地区人口密度的增加的现状,量化了跨行政边界城镇化地区的分割情况。本书研究的意义在于强化了经济增长与城镇化发展的联系,总结了各国政府可以最大限度从城市增长中获益的潜在政策。本书适用于城市管理者,以及想了解东亚高密度区域城镇化的发展趋势,或对世界城镇化转型现象感兴趣的研究者与学生。
当前每个国家界定城镇和城镇人口不同,造成了国际对城镇化的比较难以取得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本书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即采用了卫星图像和其他数据,在保持数据一致性的基础上,对东亚地区2000-2010年的城镇化物质空间和人口的发展进行了测度。研究利用城镇建成区的地理物理定义[详细方法见莫斯特(Mertes)等人的研究成果,即将出版], 采用变化检测方法,对成像光谱仪(MODIS)卫星数据进行分析,识别出2000-2010年的东亚城镇的实际建成成区。并将这些建成区与世界人口分布地图(“WorldPop”地图,Gaughan等人研究)关联,识别出了人口超过10万人的城镇地区869个,作为本研究中的城镇化建成区空间和人口变化的主要研究对象。
研究表明,东亚地区2000-2010年经历了快速的城镇扩张和人口增长。2010年该地区有869个城镇人口超过10万人的城镇地区,其中600个在中国。虽然有超过28000平方公里的新城镇地区扩张产生,但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还高于城镇土地。 这10年间,该地区新增的城镇人口约为2亿人,相当于一个世界第六大国家产生。然而,尽管东亚有大量的城镇人口,但是该地区仅有约38%的人居住在城镇地区,这意味着该地区未将有来数十年的城市发展。数据表明,中低收入国家的城镇人口增加速度最快,中上等收入国家的城镇空间增加最快。虽然特大城市具有更高的知名度,但是中小城市具有更多的城镇土地、人口以及两者的增长。
该书指出,随着城镇化的快速转变,东亚地区的公民生活面临极大的改变。城镇化是消除极端贫苦和促进共同繁荣的关键过程,城市决策者和必须确保城市扩张发生积极的作用,保证城镇化所带来的经济增长是有效的、可持续的和包容的。本书总结了东亚地区能最大化城市发展效益的城市政策主要如下:获取创建土地储备以应对未来城市的扩张;创建国家城镇化政策,解决城市体系的整体增长,以保证城镇化经济高效发展;投资于中小城市;保证穷人的空间,以使城市发展更加具有包容性;通过区位、环 境、设计密度的协调,最优化现有城市密度的环境质量;创造支持大都市区域跨界合租偶的体制机制等。
来源:世界银行 https://openknowledge.worldbank.org/handle/10986/21159
(供稿:杨秀)

智能城市时代:智慧环境与全方位创新策略(The Age of Intelligent Cities: Smart Environments and Innovation-for-all Strategies)
智能城市的概念,自IBM于2008年底提出“智慧地球”概念以来,国内外研究机构、学者、城市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智能城市进行了理解和阐释,同时开展了一系列智能城市实践。本书的作者Nicos Komninos教授是希腊亚里士多德大学城市和区域发展创新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欧洲智能城市、创新战略等方面。本书属于Komninos教授“智能城市时代”三部曲系列,前两部分别为《智能城市:革新、知识体系与数字空间》(《Intelligent cities: Innovation, knowledge systems and digital spaces》, Routle 2002),《智能城市与全球化的创新网络》(《Intelligent Cities and Globalisation of Innovation Networks》,Routle 2008)。智能城市时代系列丛书认为,智能城市是城市发展面对现状问题而产生的创新型解决方案,如何从城市规划、战略制定和实施管理三方面理解和建设智能城市,是第三本书《智能城市时代:智慧环境与全方位创新策略》具体探讨的内容。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阐述了智能城市在规划、战略、管理三方面的互补性。
第一部分,智能城市的空间驱动。作者在这部分探讨了智能城市在空间上的要素构成,包括自然环境、城市混合功能、城市虚拟空间、以及多样风格建筑。通过实际案例具体分析各城市不同的智能方面,比较了英国布莱切利园(Bletchley Park),香港数码港(Cyberport),以及荷兰阿姆斯特丹和西班牙桑坦德的智能项目建设,分析其在城市空间驱动中发挥的不同作用。
第二部分,智能城市的城市规划。包含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不同的视角,并讨论了智能城市的建设路径。本书提到,如阿姆斯特丹、曼彻斯特、斯德哥尔摩和赫尔辛基,是通过逐步实施主动更新来实现自下而上规划的最佳案例;而如Living PlanIT项目、塞浦路斯的那阿波利斯和沙特阿拉伯的智能城市则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方法,建立城市智能操作系统和共同的中央控制平台。通过对两种不同智能城市建设的总结,本书提出了不同的智能城市建设路径:问题诊断(Defining problems)、动力分析(Defining innovation driving)、技术选择(Scanning technologies)、战略制定(Making strategies)、平台建设(Developing platforms)、运作模式(Selecting models)、空间记录(Documenting spatial intelligence)。
第三部分,智能城市的治理战略。针对不同的城市空间类型,如中心区、历史街区、商业区、工业区、科技园区、大学校区、交通港等,制定有针对性的智能治理战略。同时,本书提出了BOWIE模式(Build Their Own Innovation Ecosystem),发掘城市中微小企业对智能城市的动力驱动,动员城市各方力量,提供创新的城市解决方案。
本书在最后提出了一系列智能城市建设模式,包括智能结构、智能城市空间、智能城市功能、智能战略和智能管理。这五方面模式基本涵盖了智能城市发展运行的各方面,为智能城市建设具有统领意义。
来源:KOMNINOS N. The age of intelligent cities: smart environments and innovation-for-all strategies[M]. Routledge Press, 2014-08-27.
(供稿:胥星静)

智慧城市:如何在城市空间中利用高科技创造公共和经济价值(Smart City: How to Create Public and Economic Value with High Technology in Urban Space)
《智慧城市:如何在城市空间中利用高科技创造公共和经济价值》的著作试图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从公共价值创造的视角进一步综合而全面的讨论智慧城市。本书集合了来自城市研究、经济、数学、信息学等不同背景学者的共11章跨学科城市研究内容。首先在第1章中,对现有研究和实践进行综合讨论,提出关于智慧城市的一些重要主题,并在随后的10章中展开详述。这其中不仅有概念和理论探讨,多位作者同样对阿姆斯特丹、热那亚、伦敦、根特等欧洲智慧城市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如何通过智慧城市的项目组织,提升城市空间的生活品质和促进城市的经济文化发展,创造更高的公共价值。
本书由来自欧洲的两位女性学者编著(同时也是书中三章内容的作者或共同作者),她们认为智慧城市需要目标、治理、规划及评估这几个方面的关键性内容来支撑。编者提出,首先我们对于智慧城市的理解需要提升,为城市的市民创造潜在更大的公共价值应成为智慧城市的根本目标。在对欧洲的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概念下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性综述的基础上,她们认为当前大多数关于城市研究和实践的报告都将智慧技术置于核心,似乎这就是智慧城市成败的关键,但对技术的产出和影响则有所忽略。本书的观点认为,更应该关注的是这些技术对智慧城市中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书中,城市战略规划作为一个重要的智慧城市工具被提出。城市战略规划因其同时具有的本地性和物质性的属性,被认为可以成为地方政府发展智慧城市的有效手段。作者认为,智慧城市是一个多样化的动态性系统,没有统一的模型。而每个城市应该根据发展状况和条件特征,建立自己的智慧城市模型及路径,这就需要清晰的战略性愿景和开放的参与性治理体系来支撑。
此外,如何衡量智慧城市带来的变化是智慧城市实践中的关键一环,特别是衡量其为市民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创造了多少公共价值。只有智慧城市的这些表现可以被测度时,才能将综合性的智慧城市作为发展目标,绘制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路线图,并在此基础上有效率的逐步实现目标。
书中指出,在规划、治理和评估智慧城市方面,还存在很多需要克服的障碍。比如对于城市战略规划来说,还需从方法论和战略目标考虑上进一步适应智慧城市发展的要求。在方法上需要重点关注决策方式,避免政治性决策,而是应与市民公共社会的目标相符。从战略物质性目标上,则需要避免设定一般性的过渡战略目标,这些目标往往大而空;同时还需避免规划目标的模糊性,这样的规划目标不具备实际操作性。
在智慧城市的实践方面,书中认为当今的智慧城市项目基本上都是以最佳实践示范的形式出现,在个别试点城市,利用信息通讯技术(ICT)的新发展来推动城市的智慧转型。但是智慧城市作为全球范围的城市解决方案时,需要一个可以创造经济价值和产生投资回报的方案设计。书中提出,可推广的智慧城市框架应该是建立在现有知识体系中的,并且在经济上是可持续的。
在公共价值的主题下,本书涉及了智慧城市实践的诸多方面,如经济推动、公共参与、商业物流以及城市安全等。最后,书中用一整章来探讨社会创新在智慧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并以生活实验室(Living Lab)项目在遍布全球众多城市的发展为例,来阐述如何从市民参与、开放式社会创新、公共治理以及适用性等方面推动城市合作创新的发展,以更有效率的投资催生更高潜力的公共价值,来提升城市的智慧属性。
来源: DAMERI R P, ROSENTHAL-SABROUX C. Smart city: how to create public and economic value with high technology in urban space[M].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AG, 2014.
(供稿:吕荟)

智慧城市挑战: 智慧城市规划.应对城市新挑战(Smart City Challenges: Planning For Smart Cities, Dealing With New Urban Challenges)
城市规划师的作用正在发生变化:ICT技术和大数据的获取,使得规划师能监测和分析大量数据和信息,从长期关注转移到近期以至短期关注,有利于生成规划的有效知识库,更好地理解和规划城市,提升效率,促进公平,提高市民生活品质,有力地面对未来挑战。《土地使用、机动性和环境》的2014年第7版正是聚焦此问题,做了一期关于“智慧城市挑战: 智慧城市规划,应对城市新挑战”的专刊,对为城市规划师提供了部分关于智慧城市解决方法的知识库积累。以下几篇期刊值得推荐。
《智慧城市规划中的旅游作用》,这篇由洛卡撰稿的论文认为是,旅游因规模和经济的要求,必需充分考虑政策学、治理过程和工具,融入城市战略与政策,以化解对城市生活品质的影响。智慧城市突现的范式提供重新考虑城市规划方法(包括规划与政府的治理机制)的机遇,但这必须是一个整体性的方法。当今,智慧城市的技术成分盛行,主要是因为工具扩散的便利,而不是该过程的创新。营销创新专注于城市品牌,而不是创新地支撑因旅游需求引发的城市负荷。然而,新技术的应用潜力能加强城市政策充分管理城市旅游的决策作用。但城市旅游的智慧度似乎集中于添加品牌附录的数量,以获得可用资源,很少关注城市机动系统。在意大利,大数据和开放数据的革命,似乎还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欲作适当的管理行为,其数据获取仍然是所涉及的分析与量化的主要困难之一。此外,城市智慧度的大数量排序涉及流行的相关成分,尤其未能考虑旅游和城市系统的复杂性。
《智慧政策和大都市愿景》,由Caschetto(Giulia Fini e Salvatore Caschetto,Salvatore萨尔瓦托)撰写的,旨在阐述由阿姆斯特丹市政府开发的能源政策与项目,并特别参考“阿姆斯特丹智慧城市平台”的促进项目。本文所分析的政策与项目至少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以及相关事务:①把“阿姆斯特丹智慧城市”的政策与项目跟阿姆斯特丹大都市区的区域愿景相联结;②把大都市区域和管理的选择跟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相联结;③重要的经验在于“阿姆斯特丹智慧城市平台”得以固化,在大都市区环境和能源领域的公共规划过程当中,为公共服务管理的攸关主体,及其所有需求和特色提供一个良好场所。基于实施“阿姆斯特丹智慧城市平台”的活动而获取的最新和最重要的信息,并考虑大都市整体区域和平台政策下的网络构架、节能目标和空间选择,该文聚焦项目实施并完成验收的四年以后的效果。
《那不勒斯迪雷佐纳莱中心“智慧”概念》,作者是科比西罗。当今,与智慧城市发展相关的城市规划主题也见诸于城市社会学论辩。近期的研究表明智慧城市主要关注点不再是ICT技术基础设施扮演的战略角色,尤其重要的是促进城市增长的因子,诸如刺激城市发展的创新力,增加城市环境、生态设计、生活水准的吸引力,以及“生物-社会-环境资本”的整合力。基于此理论,本文突出阐述在那不勒斯实施的“迪雷佐纳莱中心”(那不勒斯新兴的中央商务区)实证案例的研究结果。这是城市设计对城市的显著影响。那不勒斯迪雷佐纳莱中心的设计与建设,实际上,就是智慧城市的原型;是“智能城市”在运输系统、基础设施、物流、以及能效和技术系统的初步测试;广义而言,是空间战略规划应用和城市行政管理的良好实践。
最后的部分是评述页,界定了智慧城市的挑战环境这个主题的一般框架,由5个部分组成(网络资源、书籍、法律、城市实务、新闻和事件)。评述页在期刊中的任务是,对这些组成部分的内容予以评述,尽可能多地促进理念的不断传播并激发新观点。
来源:TeMA Journal of Land Use Mobility and Environment, 2014, 7(3). http:// http://www.classiconorroena.unina.it/index.php/tema 
(供稿:叶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