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区划:美国32个城市区划条例的评述与分析(Zoning for Sustainability: A Review and Analysis of the Zoning Ordinances of 32 C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可持续发展”理念自1980年代提出以来,已逐渐成为全球规划界最热门的议题之一。然而,如何在规划实施工具中纳入具有可操作性的可持续发展条款,却缺少相关的研究。本文以美国为例,探寻美国城镇如何在其区划条例中纳入可持续发展原则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帮助地方规划师了解在区划条例中融入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多种方式。
作者们首先从地方政府环境行动理事会(ICLEI)2010年会员数据中选择区划条例样本,将会员表根据美国的东北地区、中西地区、南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四大普查区进行归类,并采用微软Excel随机数功能选择初步的城镇样本。采样依据四项原则:①该城镇的区划条例可以从网上获取;②所选择的城镇必须覆盖不同的州,以使样本代表国家的不同区域;③样本仅限于市(cities),以确保市级权力(municipal power)和政策选项在所有样本城镇大致相同;④每个普查区的城镇数必须平均分配给少于5万居民和大于5万居民的城镇,以使样本能够代表既代表大城市也代表小城市。
随后,作者们基于对可持续发展规划实践原则的文献回顾,尤其是对美国规划师协会(APA)“可持续发展政策导则(2000)”、“精明增长的政策导则(2012)”等文件的重点分析,确定了可持续发展九大类原则,以及在九大类原则下可能被包含在一个区划条例里的53条可持续发展相关控制性条款,原则具体如下:①鼓励较高密度的开发;②鼓励混合使用;③鼓励当地食物生产;④保护生态系统和自然功能;⑤鼓励多交通模式;⑥保留/创建场所感;⑦增加住宅多样性和经济适用性;⑧减少化石能源使用/鼓励非化石能源使用;⑨鼓励使用工业副产品。
接下来,研究人员对32个随机选择的城镇进行了检验,测度它们的区划条例是否包含上述可持续发展原则及1项以上的53条控制性条款,控制性条款的模式可以分为四类:①在任何标准化居住区中获得许可;②在任何标准化商业区中获得许可;③特殊的法规或程序;④特殊/重叠的区划规则。为了保证检验的可信度,作者们采用关键词搜索和逐页浏览法,建立了综合各条例关键要素(图表、章节、定义等)的基本评估方案并进行打分。
研究结果显示,在53项条款中,有8条的出现频率大于66%,10条约占据34-66%的区划条例,剩余35条只出现在1/3的条例中。“鼓励混合使用”是9条可持续发展原则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其中“混合用地开发”、“任何形式的房屋许可”这两条控制性条款出现频率居首(分别为81.3%,75%),其他三项条款只占20%;出现频率位居第二的原则是“保护生态系统和自然功能”,其次为“保留/创建场所感”,“鼓励多交通模式”、“减少化石能源使用”、“增加住宅多样性和经济适用性”、“鼓励当地食物生产”、“鼓励较高密度开发”、“鼓励工业副产品”等原则及其条款的出现频率都较低。针对每个样本城镇的研究显示,弗吉尼亚州的伯灵顿(Burlington)的区划条款中纳入了最多的可持续发展控制性条款;而康州的新伦敦市的得分最低;10个最高分的城市中有4个城市的人口小于5万人,得分最低的10个城市中的6个也是如此。
作者还发现,尽管与精明增长有关的原则在区划条例中常见,但支持这种开发方法的具体条款却不常见,例如“混合用地开发”、“多种住宅类型”、“开放空间保留”等出现频率很高,然而“填充式开发”条款只出现在约1/3的条例中,而“开发权购买或转移”条款只出现在2个条例中。由此可见,尽管精明增长的探索在美国持续了20年,却仍然只是有选择性地纳入了城镇的土地使用规范中。这种情况同样出现在关于当地食物和非化石能源使用的条款中。
综上所述,作者们认为在多个维度直接提出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区划条例更有可能实现这些规划目标,规划师必须认真探索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区划条例等规划实施工具来推动可持续发展规划的真正落实。
来源:EDWARD J, JEPSON J , HA A L. Zoning for sustainability: a review and analysis of the zoning ordinances of 32 c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2014, 80(3): 239-252.
可持续城市发展:对城市承载力评估的综述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A Review on Urban Carrying Capacity Assessment)
城市承载力(UCC)是可持续城市发展的重要晴雨表和的准绳。本研究旨在通过广泛的文献综述,回顾党前的研究现状,比较了解评估模型的优势和劣势,总结认知差异,并提出规划师和城市管理者提升城市承载力的战略行动建议。
研究首先回顾了生态学上的承载力以及由此引申出的城市承载力概念,并界定了本文对于城市承载力更为精确和完整的定义:环境影响和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和城市服务、公众认知、机构设置以及社会支持能力对城市发展的限制,并指出城市承载力不是一个静态和固化的数值,而是动态和不断提升的概念,技术的运用、人群的偏好、投资、生产率和消费模式等都可能明显改变城市承载力。
研究分析了能耗分析、IPAT等式[环境影响(I) =人口(P)*富裕(A)*技术(T)]、图形模型、生态足迹模型、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指标基准比较等城市承载力评估模型的应用现状及各自的优缺点。指出当前城市承载力研究的主要问题在于:①很少有研究考虑人群的“文化习惯和生活方式的选择”;②很少研究涉及承载力的动态特性;③社会经济体制和生态系统的功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前的研究对生态和社会系统的研究较为关注,但却往往忽略对机制体制的分析;④承载力的概念应该从影响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人均密度和强度两方面进行评估,而后者常常被忽视;⑤随着技术的进步,一些研究已经开始使用计算机模拟、遥感(RS)或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新技术来评估指定地点的人口承载力,为城市承载力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理性依据,但充足信息的缺失仍然是广泛使用新技术的难点。
研究最后为城市规划师和城市管理者提供了提升城市承载力的建议。首先,通过增加城市设施投资、减少需求、控制人口规模等,从供需两端优化城市承载力,减少城市服务和基础设施的“承载力差异”;其次,吸引公众参与,改变现有资源密集型生活方式,向更可持续生活方式的转型,减轻对环境的影响,延续自然资源的再生。另外,制定有效的法律,利用可执行的法规工具,改善城市管理绩效。
来源:WEI Y, HUANG C, LAM P T I, et al.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a review on urban carrying capacity assessment[J].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15, 46: 64-71.
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城市发展的对地观测:需求、趋势和未来方向(Earth Observation for Sustainable Urban Planning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Needs, Trends, and Future Directions)
面对不断变化的城市,地方政府有责任为监测和管理城市地区提供准确和及时的空间信息。在很多发达国家例如美国,规划师可以较便捷地获取包含土地资产边界、所有权、税收、土地使用类型等多种信息叠加在正射影像上的地形数据,而在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城市记录常常无法跟上高速发展的城市化和正规城市开发速度,从而更进一步导致了低品质的城市规划与低品质的城市治理。
航天对地观测(EO)在提供最新的城市地区空间信息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EO指收集、处理、建模和传播有关状态的数据,以及地球自然环境和建筑环境中变化的数据。常规的EO工具包括遥感卫星、全球定位系统(GPS)站点、安装在飞机上的摄像头,以及其他现场测量设施和仪器,如气象站等。本文回顾了EO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并展示了EO如何支持与可持续城市规划相关的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决策。
研究人员应用Scopus数据库进行学术文献搜索,发现在过去20年中,关于EO和城市规划的相关文献增长迅速,在2000-2005年间更是达到500%的增幅。SCOPUS搜索还显示,EO的应用主要在于地球科学(25%)、工程科学(22%)、计算机科学(22%)、环境科学(6%)和社会科学(9%),大部分城市规划应用属于后两个领域,且在近年呈现增长态势。研究还表明,目前EO已应用于城市监测的各个方面,包括测度物质空间特征、人口与生活质量研究、土地使用和土地覆盖分类、城市建成区分析、交通研究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监测等。
研究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提出了城市规划中EO应用的优势和缺陷。其主要优势包括:①发动多个传感器从而提高数据可获取性、稳定的数据流和降低的成本。此外,谷歌地图和Bing地图等平台的使用提高了遥感数据的公众认知,可以增加在决策中对遥感数据的使用;②遥感数据的处理技术和技术进步大大推动了城市地区的几何和功能分类,也开辟了新的在城市规划中应用的可能性;③EO的宏观图像和无干扰本质,是其它研究方法无法企及的;④EO技术数据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处理,能够使结果更便于比较并具有一致性和可靠性;⑤规范化和标准化的EO指标也使地址无关(通用)规划支持系统或模型的方法和开发具有可转移性;⑥EO与GIS的简单集成可以实现互操作性。此外,多源遥感数据可以融合产生质量和信息都上乘的数据;⑦EO数据和GIS分析推动了空间、视觉、定量和时间分析。这也促进了对决策至关重要性的“热点”和“冷点”的识别;⑧EO衍生的城市规划数据可以应用于其它的城市应用中,例如灾害管理和非正规居民区的人口预测。
而EO应用的缺陷则在于:①有限的技术基础以及缺乏训练有素的人才;②数据尤其是高精度数据的成本高;③一个单一的卫星图像或遥感数据无法提供所有信息;④政治、机构、制度的限制;⑤光谱、几何、文本和背景环境的复杂性,使得城市特征的提取有难度;⑥EO数据通常需要一些地面实况调查。
文章指出,EO在解决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中的应用在过去10年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鉴于面向对象地理分析(GEOBIA)、数据融合、人工神经网络以及手机应用程序(APP)、众包、社交媒体和无人机等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EO在城市可持续规划中的应用趋势很可能还会继续提升。然而,有关EO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学术研究与规划师对EO技术的实际应用之间存在脱节。因此,当前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监测重点迫切需要从纯粹的科学驱动方法转变为精确定义的用户导向的应用程序。显然,如何从EO数据中获取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及这些指标在城市规划实践中的应用,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这对面临人口和城市化高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和区域规划师尤其重要,也可以帮助地方政府在提供基本服务的同时,确保环境的可持续性。
来源:MUSAKWA W,NIEKERK A V. Earth observation for sustainable urban planning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needs, trends, and future directions[J]. Journal of Planning Literature, 2014, 29(4):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