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学术动态  城市与区域发展
05城乡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 (袁菲) 发布时间:2014-12-02 点击:3814

《管理世界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资源系列手册(Managing Cultural World Heritage)
1. 关于世界遗产资源手册系列
自从《世界遗产公约》于1972通过,世界文化遗产名单便不断发展和稳步增长,迫切需要为执行公约的缔约国提供技术指导,定期报告各种专业会议和结果,为特定地方提供集中培训和能力发展,从而为缔约国和世界遗产地的管理者提供更大的支持。因此,一系列的世界遗产资源手册应运而生。
编制资源手册的目的是为执行公约的缔约国、文物保护部门、地方政府、世界遗产地的管理机构与当地社区,以及其他在遗产价值认知与保护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提供针对性的指导。资源手册立足于从世界遗产名录中那些在保护管理工作上卓有成效的世界遗产地汲取具有代表性的经验和成就,以形成可靠的知识与技术分享。手册的开发与编制都力争成为用户友好的工具,以促进的遗产保护管理的能力建设。不管是用作自我学习还是培训材料,每一分册都可以独立使用,并可作为公约文本和实施操作指南的补充材料。
迄今该系列手册已有:《世界遗产的灾害风险管理》(2010.6)、《世界遗产提名的准备工作》(第二版,2011.11)、《管理世界自然遗产》(2012.6)、和《管理文化世界遗产》(2013.11)。
2. 关于本册《管理世界文化遗产》
本手册阐述了世界遗产管理所涉及的内容,遗产地的环境肌理、它的理念和机制。一系列的附录中提供了实践指导。其中所强调的“管理”概念,出现在世界遗产公约40年以后。多年来,要实现遗产管理的目标已变得更加复杂,因为现代世界正在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对象范畴也在不断扩展,如农村文化景观之类的新类型。这些新挑战带来的迫切需求包括:①建立起一套具有共识的交流平台,从而有利于开展对遗产的诠释、评估和改进管理系统;②提供日常管理实践的指导工具;③提升对的管理所面临问题的多样性认知,促进更广泛的合作。
《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指出:“每一处世界遗产都必须有一个适当的保护和管理系统,以确保其维护”,“管理系统的目的是确保管理工作的代际延续”。本手册侧重于理解管理系统和提高对文化特性的有效管理方法。正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本册概况,并列出一系列与管理世界遗产相关的出版物和文献介绍。
第二部分:提出文化遗产管理的实践环境基础。总结了目前对遗产地保护和管理的基本思路,强调综合方法。需要把对遗产的关注放置在一个大框架中,形成一个将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有效联系起来的管理工具。
第三部分:阐述了管理世界遗产资源的具体流程与方法,并频繁提及旨在促进公约实施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操作指南,总结了应对变化的管理能力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是本手册的核心,提供一个遗产认知的基本框架,记录和评估遗产管理系统。
来源: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22/002247/224787e.pdf

保护20世纪建筑遗产:参考书目(Conserving Twentieth-Century Built Heritage:A Bibliography)
盖蒂保护研究所(GCI)编制的《保护20世纪建筑遗产:参考书目》(第二版,2013)主要用于为保护工作者开展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参考资源。该书目纳入了国际及各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研究文本,但不苛求充分全面的囊括全球范围研究,一般也不包括高度本地化的导游资料。它主要是以结构划的目录提供学科参考书目,以便用户可以根据需要检索和扩展特定地方的资料或延伸的学科门类(如20世纪的景观建筑设计等)。该书目主要收录关于20世纪建构筑物保护的英文文献,也纳入了一些非英语文献的英文摘要以供参考。
2013年出版的《保护20世纪建筑遗产:参考书目》是该书目的第二版,包含了超过330个新的引文,其中近1/4已在首版发行至今的两年以来陆续得到公开发表。
该书目的编纂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简介。整个书目将“保护20世纪建筑遗产”的文献归纳为两个学科类别,一是关于20世纪建筑遗产的历史背景研究,二是关于20世纪建筑遗产的保护研究。
第二部分:关于20世纪建筑遗产的历史背景。提供具有普遍性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对20世纪的建筑评论。
第三部分:关于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的文献目录。收录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的具体问题,包括认定、阐释、和保护,以及保护案例的研究,还包括20世纪遗产保护理论和方法论框架的文献。
第四部分:关于20世纪建筑特定材料与结构的文献目录。进一步细分为:一般材料的保护问题、覆盖材料(砖、陶瓦、马赛克等)、混凝土与铸石、建造体系(预制系列、幕墙等)、饰面与油漆、地面铺装、玻璃与窗、砌体、金属、塑料、屋面、木材等。
第五部分:关于可持续性与适应性再利用。提供相关参考和适应性再利用的实例,比如节约能源、可持续的做法、机械工艺等。
附录提供了若干国家和国际组织关于保护20世纪建筑遗产的特别计划、宣传推广,及相关的系列出版物。帮助读者延伸和扩展额外的信息来源。还包括几个保护文献数据库的链接。
来源:MACDONALD S, OSTERGREN G. Conserving Twentieth-Century Built Heritage:A Bibliography[M]. 2nd.ed. Los Angeles, CA: Getty Conservation Institution, 2013. http://hdl.handle.net/10020/gci_pubs/twentieth_centruy_built_heritage

研讨会报告:推进保护现代建筑的实践(A Colloquium to Advance the Practice of Conserving Modern Architecture)
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现代建筑运动50年之际,遗产保护领域呈现出诸多新挑战。那时的许多建筑并没有进入老化状态。强烈变革的新型建筑材料与方法却对传统的建造提出新的方法和哲学思考。尽管人们对现代建筑的文化价值的认知日益提升,但仍然缺乏保护的实践知识,进而导致更加复杂的挑战。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强大的领导力和战略研究,并促成行业制定相应的维修技术,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保护实践。
为了着手解决这些复杂的挑战,盖蒂保护研究所(Getty Conservation Institute,GCI)的保护现代建筑协会(Conserving Modem Architecture Initiative,CMAI)于2013年3月召集了该领域的专家座谈会,会议为期两天,围绕四个主题展开:①理念和方法;②物理保护面临的挑战;③教育和培训;④识别,评估和阐释。
主题一:理念和方法
该领域持续存在着这样的讨论,即保护现代建筑遗产的理论是否应不同于在其他时代遗产,包括新兴的建筑方法、建筑材料和设计意图等带来的价值观的讨论。简言之,现代建筑遗产保护是否应该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评估和保护理论。从而为那些从事现代建筑保护实践的工作人员提供一个具有共识基础的工作方法或措施。
Susan Macdonald的《融入现代建筑遗产的保护实践》提出在当前保护实践中的标准与规范,及其在现代建筑保护实践中的应用。Michael McClelland关于多伦多电视塔的案例研究,详细阐述了政府管理部门如何将大批的战后住宅保护整合到整个城市规划的框架中,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确认房屋对于城市和社会发展的意义,比起僵化的把一幢挨一幢的建筑肌理保存下来,要更加成功。Sheridan Burke的悉尼歌剧院案例阐述了如何将建筑所产生的景观影响融入到所在遗产地的长期的保护管理框架中,并介绍了一种有助于平衡优先保护与持续压力的典型的保护方法,涉及到建筑功能、游客管理、经济压力等。
主题二:物理保护面临的挑战
现代技术的爆炸开始于19世纪末,带来新的建筑形式和建筑材料,从而引起关于保护的新挑战,尤其是相关的环境、技术、和物理性状的保护。讨论的中心集中在对现代建筑材料的研究和修复,从而延长建筑的生命周期,促进现代建筑的可持续利用。对现代建筑的材料,比如混凝土的缺点的发现和研究是该主题领域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主题三:教育和培训
在过去的10至15年中,为数不少的教育机构已经开始关注现代建筑遗产的保护。那么当前的需求如何?主要的受众群体是哪些?还有哪些教育培训内容应当强化?本领域的讨论,回顾了业已完成的较为成功的课程框架,包括1940-1970年代的现代建筑的历史背景、建筑类型、特色要素等,并指出课程改进的可能方向。Theodore Prudon 专门介绍了针对研究生的课程内容和不同类别的规范技术要求。Tommi Lindh阐述了国际间培训课程的目标、成果和下阶段的潜在趋势。James Ashby 介绍了一个关于加拿大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历时两天的入门培训。
主题四:识别,评估和阐释
确认和保护现代建筑遗产的实践开始于1970年代末期。即便如此,今天很多地方的现代建筑遗产仍然没有受到重视和保护。Marieke Kuipers 着重论述了关于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宣传和保护名录,还论述了当前的世界遗产名录中缺乏评估20世纪建筑遗产的内容框架。Emily Gee阐述了英国战后遗产综合保护名录计划,给出了一种评估现代建筑遗产的一系列类型学方法,比如公共建筑、商务办公建筑、工业能源建筑、城市艺术景观等。Charles A.Birnbaum介绍了美国文化景观基金会对于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宣传活动。
来源: NORMANDIN K, MACDONALD S. A colloquium to advance the practice of conserving modern architecture[R], GCI. 2013. http://www.getty.edu/conservation/our_projects/field_projects/cmai/colloquium_report.pdf

风雨如磐30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2014年会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于2014年11月9日-12日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浙江临海举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已经实施了30多年,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到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一直到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中国传统村落制度的相继建立,中国城乡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制度日趋完善,尤其是2008年《历史文化名城名村名镇保护条例》的颁布实施,更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带来新的机遇。在30多年的保护历程中,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一直起到了重要的学术引领和实践推动作用。本次年会上发布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大事记》,委员会顾问汪志明教授回顾了1983年10月8日-14日,五个学术委员会在扬州联合举办“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与建设学术讨论会“,在报送建设部和文化部的会议建议稿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设立名城保护委;1984年10月15日-19日在江西景德镇成立了历史文化名城规划设计学组,即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前身。本次年会邀请了故宫博物院单霁翔院长做开场报告《寻找与守望——文化传承与规划变革》,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则做了题为《在发展中守护城乡文化遗产》的主题报告,来自文物保护和城市保护的两位专家不约而同地将“守望”与“守护”作为关键词,可见“保护”还将一直是主旋律。在保护的前提下,一些有创意的利用方式也需要推广,清华大学张杰教授的“景德镇产业遗产的保护”提出了产业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合理方式,同济大学周俭教授则提出了“乡村遗产和乡村旅游”的话题,随着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和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不断扩大,乡村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将成为下一阶段的主要保护实践议题。本次年会正值中法建交50周年,还邀请了法国文化与宣传部国家遗产总监Alain Marinos 和Francoise Ged 分别做了《两个巴黎公共空间的再利用——和居住者共同规划》以及《中法遗产保护培训与教学合作——以法国同济-夏约联合设计为例》的报告。
(供稿:肖建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