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学术动态  城市与区域发展
10 智能城镇化(杨秀) 发布时间:2014-12-02 点击:3953

2014版《世界城镇化展望》之亮点(World Urbanization Prospects: The 2014 Revision, Highlights)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人口部自1988年以来,每两年修订和预测世界所有国家和大城市群地区的城市和农村人口发展情况。本文推荐的是《世界城镇化展望(2014年版本)》的亮点,主要是对2012年世界城镇化人口数据的修订和展望。本书一方面对世界233个国家或地区1950-2014年的城市和农村人口做了最新统计和估算,预测了2050年的国家或地区人口。另一方面,对世界3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群(urban agglomerations)1950-2014年的人口规模进行了最新统计和估算,预测了2030年的城市聚集群发展规模。目前联合国《世界城镇化展望》的系列出版物,已经广泛应用在联合国其他部门、国际组织、研究中心、学者和媒体中,是值得城镇化领域人士值得长期关注的发展报告。
虽然各国城镇化发展情况不同,但是世界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4%)。随着全球化和世界城镇化的推进,今后几十年全球的人口空间分布和人口规模大小将会发生深刻变化。未来世界人口和城镇化水平将持续增长,预计到2050年全球将有25亿新增城市人口,世界城镇化水平预计达到66%,将有90%的城市增加人口主要集中在亚洲和非洲。
本书对当前全球城镇化发展的现实亮点总结如下。
1、城镇化程度最高的地区包括北美(城镇化率82%)、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城镇化率80%),以及欧洲(城镇化率73%)。相反,城镇化率较低的地区是非洲和亚洲地区,分别为40%和48%,但是亚洲和非洲的城镇化发展速度比其他地区快。
2、1950年以来,世界农村人口增长缓慢,总量将在近年内达到高峰值。全球农村人口已有约34亿,预计将到2050年将下降至32亿。非洲和亚洲拥有占世界90%的农村人口。印度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农村人口,总量约有8.57亿;随之是中国,总量约有6.35亿。
3、1950年以来,世界城市人口增长迅速,从7.46亿人口增加到2014年的39亿人口。亚洲虽然是城市化水平比较低的地区,但是拥有世界53%城市人口,其次是欧洲(14%)和拉丁美洲(13%)。
4、预计仅仅印度、中国、尼日利亚三国,在2014年到2050年期间,将会对世界城市人口增长奉献约37%的总量。预测该三国到2050年增加的城镇人口依次为4.04亿、2.92亿和2.12亿。
5、接近50%的世界城市人居住在小于50万人口的城市地区,约有1/8的世界城市人口居住在28个超过1000万人口的巨型城市之中。
6、东京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聚居区,有3800万居民;然后是德里(2500万)、上海(2300万),随之墨西哥城、孟买和圣保罗的城市居民约有2100人。预计到2030年,世界将有41个人口超过千万的巨型城市。几十年前,主要的城市聚居区主要分布在发达地区,但是现在大城市主要集聚在南半球。
7、一些城市最近几年在经历城市人口下降,大部分位于低肥力的亚洲和欧洲国家。这些国家的总人口正在经历停止或者下降,由于经济萎缩或自然灾害导致城市人口减少。
8、随着世界城镇化进一步发展,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越来越集中在城市,尤其是城镇化发展速度最快的中低收入国家。这需要综合政策以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品质。
来源:http://esa.un.org/unpd/wup/Highlights/WUP2014-Highlights.pdf
(供稿:杨秀)

全球城市研究范例与趋势——联合国人居署《世界城市状况报告》系列解读(Paradigm and Trend of the World Cities Research——through the Statues of the World Cities by UN-Habitat)
联合国人居署自2001年起开始持续出版《世界城市状况报告》系列,每2年出版1本,至今已经出版到第7本。作为人居署旗舰报告《世界人居状况报告》系列的姊妹篇,《世界城市报告系列》聚焦在城市层面人居议题的研究上,其研究起源是当全球一半的人口已经生活在城市里中的时候,我们不能理所当然的认为城市的生活更美好,事实是全球每3个城市人中有1个生活在贫民区。因此,这个系列将全球大量城市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城市五个方面的问题:住房、经济、环境、社会、以及管理体系如何促进处于全球化进程的当今城市活力和生存能力,并建立了“全球观测站”和“最佳实践”计划,收集城市数据、城市案例。《世界城市状况报告》结合每两年一届举办的世界城市论坛(WUF)出版,每本报告都有鲜明的主题以追踪全球城市热点问题,六本报告的主题分别是:《世界城市状况报告2001:城市的世界(THE WORLD OF CITIES)》(以下简称《报告》),《报告2004/2005:全球化与城市文化》,《报告2006/2007:构建人居计划的30年》,《报告2008/2009:和谐城市》,《报告2010/2011:弥合城市分化》,《报告2012/2013:城市繁荣》。2008年南京世界城市论坛时,《报告2008/2009:和谐城市》中英文版本同时推出,中文版由中国建工出版社出版,本刊做过介绍,现在这个系列报告其余四本的中文版将在首个世界城市日出版。
《世界城市状况报告》系列所呈现的五个方面内容特别值得中国读者关注。①全球城市状况的基础数据,人居署通过“全球城市观测”计划持续积累了大量城市层面的基础数据。②城市研究的整套方法,《报告》系列通过研究视角、样本数据、评估度量三个方面构筑了坚实的城市研究方法。③全球城市管理的案例,在2010年之前人居署通过“最佳实践(best practice)”计划收集全球城市管理、城市规划方面的4000个案例,在2010年之后新的“城市法律数据库(urban law database)”计划替代了之前的“最佳实践”。④全球城市规划的主流观点是面向和谐、面向创新的城市规划,《报告》系列通过“全球城市规划文化”“面向和谐的规划”“通过规划和设计实现城市繁荣”三个章节构筑了城市规划的重点与趋势。⑤全球城市问题的热点与重点,并通过世界的视角看中国城市问题。
《报告2012/2013》作为中文版的最新一本,将“城市繁荣”作为主题,也将这个报告系列带入了新的阶段,关注点从“城市贫困”转到“城市繁荣”,这是一个更加可持续、全面的视角。2008年之后整个西方都在全球金融危机中不能自拔,中国在四万亿之后亦不能置身事外。08年哥本哈根国际气候会议也为这种危机雪上加霜,之前对生态技术低碳经济投入巨大的西方国家和城市都推翻之前的承诺。在危机四伏的世界氛围中,新任联合国人居署执行主席克洛斯(之前任巴塞罗那市长)推出了《报告2012/2013》,一改之前的城市面貌中的灰霾景象,将城市视作拯救危机的繁荣之所。
报告提出城市繁荣的概念,并从五个方面促进城市繁荣,按照重要性顺序依次是:生产力,基础设施,生活质量,公平,环境可持续。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方法面面的,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因为身处的环境不同,对不同维度重要性的感知总是不尽相同的。由于处于危机与衰退之中,“生产力”在该报告中作为最重要的维度,而环境作为排名第五的维度。由此揭示出,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个动态的框架,置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境遇下,总会生发出不尽相同的诉求。但是只有这个五个维度相互平衡、没有一个维度断裂、抑或过度膨胀撕裂,城市发展才能处在一个可掌握的方向盘中,持续的繁荣。
报告将“规划与设计的创新”和“法律与制度的赋权”作为推动持续城市繁荣的两个核心途径。从1980年代以来,现代城市规划的缺憾引发了激烈的变革,城市规划努力试图走出综合性规划、自上而下的决策过程、规制范围过大的怪圈,并采用了“战略规划”和“行动规划(GTD)”等更加实用主义、渐进式的方法。然而,许多“战略规划”“行动规划”因为过多企业家视角,仅仅关注城市经济繁荣,以超尺度的建筑设计和大型开发为主要手段,忽略了繁荣其他的其他维度,使得短暂的繁荣不可持续。基于此,联合国人居署提出了建立于新价值体系之上的城市规划再振兴,要求重新定位、重建信心。这一切都与中国新型城镇化要求相契合,城市规划应为城市持续繁荣而规划,应为人、为公众利益而规划。
来源:http://unhabitat.org//publications 
(供稿:邓雪媛)

智慧伦敦规划(Smart London Plan)
2013年3月,智慧伦敦委员会(Smart London Board)成立并编制发布了《智慧伦敦规划》。该规划是在“市长2020远景(Mayor's Vision 2020)”框架下制定的从2013年到本任市长任期结束前拟实施的智慧城市行动方案。规划包括共包括7部分内容。
1、伦敦人是智慧伦敦建设的核心。通过“对话伦敦(TALK LONDON)”在线平台以及数字工具、社会媒体使伦敦人参与到智慧伦敦建设中;用创新性数字技术满足居民对健康、培训、社会护理等方面的多样需求。增加通过数字技术参与到伦敦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伦敦人数;2014年底,出台“泛伦敦数字战略”;2016年底,新加入智慧城市建设领域技术人员增加1倍;每个行政区有1000个人通过市政厅的在线研究社区平台参与到智慧伦敦建设中(总共33000人)。
2、开放共享数据。识别并优先找出哪些数据需要挖掘和分析,以应对伦敦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注:伦敦2030年预测将达到1000万人,需新增641000个就业岗位,800000套住房,增加600000人次的额外公交运送能力)。增加采用数字技术获取城市信息的伦敦人的数量。“伦敦数据仓(London Datastore)”是伦敦首个公共开放的网络数据平台,目前每月拥有超过25000个访问者和450个基于其数据开发的应用程序。2015年前,出台“市长长期基础设施投资规划”,其中包括对数据开放和发布建立统一的标准; 2016年前,使“伦敦数据仓”成为全球智慧城市数据平台典范; 2018年前,使用数据仓和仪表板(Datastore and Dashboard)的用户数增加一倍。
3、提高伦敦的研究、技术和创新能力。2016年前,投资2400万英镑,为22000个中小企业(SMEs)提供超速宽带;2016年前,支助至少100个中小企业参与“智慧伦敦(经验)输出计划(Smart London Export Programme)”;2020年前,靠智慧技术带动200000个新增技术岗位; 2020年至少持续新增10%的采用创新商业模式的企业数量。
4、网络促进交流和合作。2014年前,成立“智慧伦敦创新网络(Smart London Innovation Network)”,这个网络将支持中小企业和伦敦创新社区捕捉市场机会;2018年前,伦敦投入20亿英镑用于智慧城市示范项目。与其它欧盟和全球城市分享智慧城市建设经验。与未来城市集中营(Future Cities Catapult)和互联网数字经济集中营(the Connected Digital Economy Catapult)合作,汇集全世界的专家力量,采取更综合的手段,提升伦敦等城市的职能。
5、使伦敦更具适应性和成长性。伦敦能源、水、废弃物的生产、消耗以及环境污染等数据要向公众开放;2016年前,采用智能技术和服务手段管理伦敦交通和环境基础设施; 2020年前,采取激励政策推广智能网格化服务以降低高峰用电需求和相关基础设施消耗,以响应10000MWh/年的缩减值。2020年前,所有伦敦地下公用设施都能用功能强大、适时更新、可视化好的3-D地图显示,供设施所有者和规划技术人员使用。为确保2020年伦敦在世界城市中拥有最好的空气质量,需要大幅消减(约50%)交通系统的排放量。2020年前,温室气体排放比1990年水平降低40%。
6、市政厅更好地满足伦敦的需求。增加伦敦政府部门之间,如:市政厅和各行政区(boroughs)之间的数据共享;持续增加中小企业获得公共部门采购供应合约的机会。
7、向外界分享“更智慧”的伦敦经验。开发一个在城市尺度上衡量货币数字化全球进程的标杆指数,2015年前伦敦建立数字货币示范区;2016年前,伦敦拥有全球速度最快的无线网络;认同数字技术能提升伦敦生活质量的伦敦人越来越多。
来源:Smart London plan[R], 2013. http://www.london.gov.uk/priorities/business-economy/vision-and-strategy/smart-london
(供稿:欧阳丽)

个人隐私,大数据和公共利益:应用方法框架(Privacy, Big Data, and the Public Good: Frameworks for Engagement)
2014年5月1日,美国白宫发布了两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报告——《大数据:抓住时代机遇,坚守传统价值》(Big Data: Seizing Opportunities, Preserving Values)和《从技术视角看大数据和个人隐私》(Big Data And Privacy: A Technological Perspective)。关于大数据的立法将紧随其后。2014年5月13日,欧盟法院宣布了一般民众有权行使“被遗忘权”(Right to be Forgotten),这是一种已经付诸实践的人权概念,即人们有权利要求移除与自己相关的负面、过时的搜索结果。其中,搜索引擎须接受民众的请求,删除以个人姓名搜索的不实结果。这种做法或许对在网络上恶名昭彰的人来说有机会洗刷臭名,但后续也容易产生言论自由和事实审查的疑虑。大数据的应用,让人们在感觉更加安全和聪明的同时,毫无察觉的剥夺了人们的隐私。这本书就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合理的解释。
本书认为,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人们可以获得并分析大量全新的数据,从多样来源中查找筛选并获得自己所需。大数据被应用于很多方面,比如商品的销售和服务、政治选举的调查和预测、恐怖分子的识别和处置等等。而针对公共利益方面,大数据可被用于研究并提高居民生活品质,比如国家和城市等不同层面降低税收成本,社会团体等运用这些信息倡导公益事业等。
然而,人们在享受大数据的应用带来好处的同时,也意识到数据获得涉及隐私和保密的问题。统计学家在2013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多数消费者都担心大数据带来的隐私问题,并且认为,大数据需要在完整的道德框架指导下运用。大数据的应用需要回答这些问题:哪些道德和法律要求是政府和研究机构必须遵循的?现行法律在哪些方面是因为隐私保护的需要而遏制了大数据的挖掘和应用?如何在利用大数据为公共利益服务的同时不损害个人隐私?如何在获得访问数据源权利的同时保护数据源机密?是否有合理有效的机制来补偿市民隐私的侵犯损失?
作者从法律、经济、统计等多方面回答了大数据应用涉及的问题。本书的内容包括:公共数据的开放价值;个人数据所有权;如何最大限度提高数据使用效率同时减少信息风险;从法律角度看大数据中的个人隐私问题;匿名获取数据源的问题;关于隐私的经济学行为;数据使用和分析的规则;大数据研究平衡保密性和透明性等。这本书的读者对象包括大数据研究者,大数据相关政策制定者,和所有对数据获得和隐私保护有关的普通群众。
本书对大数据应用方法框架有如下归纳。
1、法律法规框架。作者指出,大数据应用对现有的法律体系产生了质疑。过去的法律法规是建立在知情同意、数据匿名等基础上的,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隐私管理机制。大数据法律框架应减少对隐私侵犯的评价评估,转而加强隐私法中针对数据采集监测的完善。
2、统计研究框架。作者认为,传统数据分析的失败源于对大数据研究特征的误解,并提出大数据应用的关键问题之一是统计研究人员对数据产生和收集过程的理解。
3、实际操作框架。作者从公共利益的角度,通过多个具体实际案例,描绘了如何从技术和法律两方面解决大数据应用问题。
来源:LANE J, STODDEN V,  BENDE S, et al.  Privacy, big data, and the public good: frameworks for engagement[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4-06-16.
(供稿:胥星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