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学术动态  城市与区域发展
10 智能城镇化(杨秀) 发布时间:2014-03-28 点击:3685

The State of European Cities In Transition 2013:Taking Stock After 20 Years of Reform (联合国人居署:2013年欧洲转型国家城市状态报告:梳理20年改革)
1990年代初,欧洲东部、东南部的23个国家,开始了从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为基础的重大变革。这些地区在过去20多年的时间内,也和其他地区国家一样面临着城镇化进程的冲击。与其他地区城市发展显著不同地方,主要在于政治和社会体制变革导致了不同的城市治理模式。民主变革后,这些国家建立起来新的身份,开始中央权力下放和加强地方行政权力。但是转变过程也导致了大量不好现象的出现,比如住房管理部门的弱化和私有化不平等的加剧等。本报告是联合国人居署城市区域发展状态报告(Regional State of the Cities Reports)的一部分,旨全面审视经过20年的改革后,23个后社会主义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发展情况,揭示影响城镇和乡村发展的关键问题。
本报告首先将23个转型的国家城市进行了4个地区的分类后再进行状态研究,分为西部亚区域城市、东部亚区域城市、南部亚区域城市和南部高加索山脉城市。然后主要依据世界银行数据库等提供的这23个国家从1990s年代到2011年城市发展的相关数据,从人口与城镇化、城市的经济职能、社会和住房、城市环境挑战、城市的治理系统以及出现的问题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重要研究结果与信息如下。
1、在变革初期,普遍坚信地方民主和自由市场会解决一切城市问题,但是这被证明是错的。因为变化总是被迫并匆忙开始,并不是依靠前瞻性的政策、立法和监管为基础的。
2、今天,区域和国家在城市发展方面的政策分离,所造成城市治理不善的后果很清楚的。所有转型国家都需要协调地方和国家的政策,解决城市发展战略。
3、少部分国家具有单一、整合和跨领域的政策,用以推动城市发展。而重复的干预缺乏针对地域性或具有前瞻性政策为基础。国家城市政策必须清晰定义区域结构和确定城市功能,支持区域间功能协调以及城市集群发展。
4、在一些国家,政治权力下放太快,以致地方政府来不及学习和调整,而落后的财政分权导致不能有效执行传统和新增的责任。在其他一些国家,分权的低效率主要来自于集中的行政系统,弱的中间管理层,以及未整合的地方治理能力。
5、全社会各阶层和全国各地域并没有共同提升生活水平。不平等是因为经济的增长主要集中在首都和首都的城市功能区以及大些的城市,而很多小城市达不到它们的水平。快速的增长和集中地域的繁荣,加速了(整个转型国家区域)移民的迁出和生育率下降。
6、在一些经济落后地区,城市和农村人口的严重减少,以致留下的人口数量不足以让未来人口增长可持续。
7、由于年轻人口的迁出,人口总体上呈现出明显的老龄化趋势,老年人保健、服务和养老对年度财政提出需求。
8、在大些的城市直观感知到的城市萎缩并非如此。在城市行政区范围内或城市适度范围内的人口确实减少了,但是这并没有考虑到新型的城市结构和发展趋势。如果从城市功能区的范围去考虑城市人口,几乎所有该区域的大城市都在真实地经历城市人口显著增长。
9、以上各方面表现的是密切相关,这意味着该区域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和法制改革,解决高度复杂、多核心、多城市区域城镇的城市治理,包括他们与农村腹地的关系,以及他们与国内其他城市地区、欧洲城市网络之间的联系。
10、由于缺乏政策、立法和监管环境,住房私有化发展趋势堪忧。住房私有化产生了三个重要趋势: ①私有化已经超过了住房的居住目的,导致大量的房屋拥有者变得贫困,时刻担心被驱逐。②私有化造成了只能为弱势群体留下极少的社会住宅和廉租房。③大量多户住宅的家庭房屋破坏很严重,因为缺乏公共部门制定合法管理规定,以指导如何进行共享设施的保养、维修供应。
11、城市住房供应短缺使房价无法负担。住房赤字和不断上涨的房价已经开始阻碍劳动力的流动性。
12、尽管整体转向更环保的政策,但是需要从整个区域关注必须以环境为基础进行发展。非政府组织具有潜在的重要作用,但是他们的参与率仍然很低。需要更多的努力和资金来满足城市环境改善需求,实现城市环境健康发展。
13、城市和区域的发展被滞后的公路和铁路网络系统所阻碍。道路的扩建也滞后于机动化建设。在整合公共交通系统方面需要更多的投资,以加强公共交通的吸引力,减少私家车出行。
来源:www.unhabitat.org/pmss/listItemDetails.aspx?publicationID=3493

A Part of the Cities and Biodiversity Outlook Project:Urbanizatio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城市与生物多样性展望项目的组成部分:城镇化、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挑战和机遇)
由联合国人居署牵头,依托人居署的城市与生物多样性展望项目(the Cities and Biodiversity Outlook project (CBO))的研究成果,联合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美国纽约城市大学、南非开普顿大学、美国博伊西州立大学、美国耶鲁大学等著名学府的相关研究机构一起撰写了本书。目前很多对城镇化进程挑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城市的治理方面,如城市交通系统、住房、水务等城市硬件系统方面,比较少关注城市作为创新和生活中心、文化和学术、人力资本等增加城市创新能力的软系统,更少关注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世界最大的生态评价系统(the 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 (MA))和全球对城镇化进行最大规模评价的世界发展报告年度(世界银行出版),都没有对生态系统做详细的研究,这本书则是从城镇化发展加强对生态方面的研究。
本书的创新性在于:明确提出城市自然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一个将生态系统服务融入到城市决策中的令人信服的案例。不仅量化也奠定了生态系统服务于城市化之间的复杂关系研究方法,提供了使用生态系统服务的方法解决城市化带来诸多挑战的方法和案例。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提供了如何整合城市多样性和生态服务的相关知识,运用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具体方法。
本书是《城市化与生物多样性展望报告:行动与政策》的姊妹篇,主要围绕在城市内外边界内,城镇化进程如何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服务系统这个核心,多维度地分析城镇化及城镇化对生态的影响。它首先是对城镇化过程做一个评估,而不是对城市本身。这本书不仅评价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的挑战,它更重在从生物圈的视角分析快速城镇化的世界中生活环境如何被影响,探讨如何在城市人口增加的同时能够有良好的人类生存环境,或者若环境被人口增加所破坏,则需要找到一种良好的机制重新恢复生态圈。
本书认为城镇化对多样性的影响表现为直接性影响和间接性影响。直接影响主要包括栖息地的减少和通过城市区域物质扩张的变化。间接的影响包括水分和养分的改变,伴随着城市地区的扩张引进物种的侵入(Pickett,Cadenasso,2009),以及在城市空间中城市用地和人类行为的次生影响(Clergeau, et al., 2006 ; Szlavecz, et al., 2011; Lepczyk, Warren, 2012 )。城镇化在多样性方面的最直接影响是随着城市区域的增长而产生的土地覆盖变化。虽然城市区域只占地球表面积总量不到3%,但是其区位和空间形态对生物多样性具有显著的影响。
最后,根据全球评价,全球城镇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趋势做了推断,主要结论如下。
1、历史上城市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部分岛屿和主要河流地区,这也是物种丰富和特有地区。城市增长和地方特殊性之间的空间关系意味着城市增长显著影响生物多样性。
2、城市的扩张在低纬度地区、多样性丰富的海湾地区比其他地区更快。虽然大多数陆地生态区目前不到1%地区被城市化,但是大约10%的陆生脊椎动物在由城市化严重影响的沿海岸线和岛屿生态区。预计到2030年,有超过25%的濒危或极度濒危的物种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城市扩张影响。特别在沿海地区和岛屿地区的影响将非常显著。
3、预计在2000到2030年间,在全世界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biodiversity hotspots)城市土地覆盖预期增加达到200%,同时不同热点地区的增加速率和总量存在显著差异。
到2030年,在美洲南部和中部、东南亚的热点地区同时也会经历快速城镇化和城镇化面积总量上的快速扩张。
4、在热带潮湿和干燥的森林、沙漠和草原地区,城市人口膨胀也非常显著。尽管如此,在每个城市人口栖息地,人口最大的增长将在红树林生境,洪泛草原(flooded grasslands),温带阔叶林地区。
5、在全球范围内城市的膨胀将显著影响淡水生物多样性。淡水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需要大量城市可用淡水和高的淡水特。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印度西部的高止山脉(Ghats),预计到2050年将有8100万人口,区域内的293种鱼类,以及20%本地物种将面临着缺水困境。
6、全球25%以上的陆地保护区在城市50公里范围以内。这些邻近的优势将对保护地区带来多重效应,并且意味着需要城镇居民和当地政府共同探讨如何与保护区工程协调。邻近城市人口和保护区能够带来积极的效果,如将有潜力提升娱乐活动和自然为本的教育。城市用地扩张有可能发生在保护地附近,并像别的地方扩展速度一样。这需要建立多样性管理规范,比如需要在易成为城市地区的保护区设立生物多样性廊道,但是这需要国家行政机构之间进行协调。
来源:http://link.springer.com/chapter/10.1007
/978-94-007-7088-1_6

首届ICT(信息和通讯技术)支撑可持续发展国际大会论文集:ICT支撑可持续发展——如何提高ICT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我们生活的世界越来越被智慧所包围:智慧的家、智慧城市、智慧电网、智慧交通和物流、云计算、云存储等。很多智慧的解决方案今天被设计打包在“绿色信息技术”(Green IT)里面,并且意图用于环境或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声称的作用包括:减少大气温室气体排放,节约能源,在决策中找到最优的替代方案,优化可持续标准,加强公众参与和减少贫困。但是很难判断出在真实世界,这些智慧的解决方案是否有潜在的净效益,特别是考虑到市场的活力、可能的反弹作用和其他系统的作用。“更智慧”并不一定意味着“更可持续”。
首届ICT(信息和通讯技术)支撑可持续发展国际大会(ICT4S)于2013年2月14-16日在苏黎世大学举行,聚集了50多个国家的200多名专家来交流ICT技术如何有效地支撑可持续的发展。会后,会上的邀请论文和双盲评审通过的论文被集中出版,形成了本书。这卷书创新点主要是在于探讨了ICT技术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之间的多种联系,重要内容如下。
首先,ICT本身的可持续(Sustainability in ICT)。虽然ICT创造了一个虚拟的世界,但是这些技术都是建立在能源供应和稀有物质基础上。如何降低ICT的生态足迹是业界需要考虑的方向。
其次,通过ICT支撑的可持续发展(Sustainability by ICT)。ICT正在加强技术的提升,意图增强生产消费模式和过程中能源和材料的使用效率。这基本上取决于社会经济的框架,ICT可以区分能源的价值创造,而不是加速资源密集型的过程。
第三,是通过ICT支撑研究的可持续(Sustainability Research by ICT)。我们可以在ICT协助下进行计算模型的设计和运行,以利于加强我们对复杂系统的了解。这些模型和基于ICT的应用模型,支持对紧迫性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创建和评估。
2013年ICT4S大会的主要集中在以下点进行ICT技术如何支撑可持续发展的讨论:①软件的作用:如何利用软件的作用减少硬件能源消费;②ICT硬件的稀有材料使用:如何减少旧硬件的耗费并循环使用;③建筑智慧能源:如何智能进行建筑的能源管理,以减少我们生活中最大部分能源耗费;④可持续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用户如何使用ICT技术来进行选择,以支持可持续的发展。
其中,瑞典学者N. Lövehagen和A. Bondesson在本会议上的论文“可持续智慧城市ICT解决方案的评价方法论”,对ICT技术用于可持续发展进行了量化方法研究。他们认为智慧城市创新的可持续潜力必需一套可行的方法论来检验。这套定量的方法论框架体系是以智慧城市的ICT解决方案来评价城市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操作程序包括:明确ICT解决方案;确立城市边界(地理、社会、经济、行政管辖等)和功能单元;构建ICT求解的当前和未来的情景方案,涉及各类城市参数和可测数据;根据不同用户群需求,可构建不同的ICT求解情景方案;方案之间可以相互比较,还可以动态调整,以及适用于城市与城市之间。
来源:HILTY L M, AEBISCHER B, ANDERSSON G, et al. ICT for sustainability ——how to improve the contribution to sustainability[C].//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for sustainability, ETH Zurich, 2013-02-14.

Towards an Urban Planners' Perspective on Smart Cities(城市规划师对智慧城市的透视)
智慧城市概念近年来在政策领域很时兴,为城市更有效和可持续发展提供解决方案,有力促进了有关城市智慧发展的思考、理念、研究和项目。智慧城市通常意指城市的竞争力与可持续能力相结合,通过整合不同维度的发展,而提供网络基础设施投资以支撑城市经济增长、社区品质、自然资源精细管理、更透明的和公众参与的决策过程。
我们如何在城市里智慧地生活,这个问题日益成为决策者和民营企业的关注焦点。智慧城市作为标志,还是一个蛮模糊的概念,不一致的使用方式。从广义的定义而言,智慧城市的概念核心、与可持续城市或生态城市的差异,就在于创造更可持续城市的过程当中采用ICTs技术(信息通信技术),还包括使用知识通信和社会投资。
基于这些假设,本文致力于解决智慧城市的有争议主题,先是评论意大利和国际的科学文献,从1980年代到1990年代,主要聚焦ICT技术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然后,转向2000年以来的智慧城市大辩论,包括迄今为止智慧城市建设当中由欧盟实施的大量组织创新。
智慧城市可以按如下六轴或六个维度来确认:智慧经济,智慧交通,智慧环境,智慧市民,智慧生活和智慧治理。
欧盟特别做出持续努力以设计战略来达成智慧大都市的城市增长。正投入数百万欧元研发和前期项目,试图建设更智能的城市地区。
早期以信息技术和数字数据来提升城市效率的解决方案出现开发受阻。专家对这个现象的分析,表明智慧城市项目包括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不同通道。其中的主要差异分为,包括首批智慧城市雄心勃勃的项目建于绿色地区之上的大都市耀眼新区——如沙漠地区阿布扎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的著名马斯达尔城市,以及在阿姆斯特丹开发的自下而上更为民主的智慧城市项目:组织机构和基础设施的智慧城市平台建设、帮助企业和市民开发并检验绿色项目。
第一批自上而下的案例,整个新城都是从头做起从零开始,整体思考的;第二批案例则考虑大多数欧洲城市,在迈向智慧城市开发过程中碰巧发生在几个自下而上的时期。首批案例的失误和第二批案例的成功,表明智慧城市的未来发展将不是那些自上而下创造出来的,而是那些更智能且有机生长出来的。在城市发展当中强调不仅仅是使用节能或再生材料,而是作为更大系统的整合部分来发挥功能,还有公众参与,人力投资,教育和学习。
最后,本文明确指出,尽管做出了这些努力,该术语的认同定义仍然付之阙如,当前针对这些议题的方法还差异很大;反而,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发展整体方法的定位,在整合并协同城市政策以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应起到关键作用,并期待城市规划发展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智慧城市规划方法论。
来源:GARGIULO R P C, GALDERISI A. Towards an urban planners' perspective on smart cities[J]. TeMA Journal of Land Use Mobility and Environment, 2013, 6(1): 5-17.
(供稿: 叶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