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学术动态  城市与区域发展
全球城市史 发布时间:2011-05-09 点击:2035

全球城市史

The City: A Global History

[]Joel Kothin. 王旭等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全书尽管横跨全球且纵论数千年城市演替史实,但却短小精悍,译著全文也仅20余万字,行文也如行云流水且通俗易懂,完全不见一些学术论著的浩瀚和艰深晦涩,甚至可以置于畅销书架,让人难免有一气呵成的通读之念。译者王旭先生作为城市历史研究方面的专家,不仅主持了这本论著的翻印,还专门作了导读性极强的译序。

总体上,该书从全球视角描述了城市发展演替历史并尝试论述支撑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开篇,作者就将读者的视线引领到了现代人类的诞生时代,并进而将城市的演进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由此为读者展现了全球范围内的城市发展演替历史,并尽可能地涉及了每一历史阶段全球范围内的主要城市特征及变迁,直至当今世界。除了序言,全书分为七大部分,首先是全球视野下的古代城市的展现,横跨非、亚、美、欧几大洲,然后以时间为线索,依次是欧洲古典城市、近东和远东城市、欧洲城市复兴直至现代城市出现、工业城市、现代大都市,最后以结论的方式论述了城市的未来发展问题。

贯穿于时间线索和不同城市的演替,作者意图揭示和论述的是那些支撑全球重要城市发展的普遍性核心要素,并将它们高度归结为三个单词:神圣(sacred)、安全(safe)、繁忙(busy);神圣,涉及宗教,但更为重要的则是城市的精神、市民共同道德操守和归属感;安全,不仅涉及到城市的武力护卫,更涉及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的秩序,以及城市的多样和宽容;繁忙,不仅是城市经济的问题,还包括与广阔影响区域的广泛和密集的联系。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除了贯穿全书的三大核心要素,书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品味的论点,包括对于近年来引起人们广泛热议的文化产业对于城市发展作用的质疑,对于追求城市规模的论点,等等。此外,书后的索引、书中的注释以及大事年表,也颇有特色,可成为进一步拓展阅读的重要线索。

应当说,该书作者的全球视角正在成为一种流行。也因此,尽管冠名于“城市史”,实质上的论述难免较多地涉及一定地域内的国家或若干国家的社会经济总体变迁与互动状况。因此,如果在阅读该书的同时,再去阅读一下美国史学家Paul Kennedy写于1998年,并于2005年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翻译出版的《大国的兴衰》一书,应当更为有趣,也算是为读者提供了更多历史线索和时代背景吧。同样,还有一本值得同时阅读的著名经典之作——Mumford最初写于1961年,并经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于2004年再版的翻译著作《城市发展史》。与该书作者主要立足于文献阅读的方法不同,Mumford的著作将论述的范围限定在亲自观察过的城市和地区,并且在描述和论述上也更为细致翔实。两书的对比阅读,对于深入了解城市的发展和核心内涵要素,显然大有裨益。

但是,仍有一些值得提醒读者的不尽完美之处。譬如,该书尽管揭示和论述了支撑城市发展的重要核心要素,但是对于那些曾经辉煌城市的兴衰,仍嫌实录过于剖析。也就是仍然未能在一个完善的概念框架中更为令人信服地详尽剖析导致这些城市兴衰的关键成因,特别是这些成因及其后果是否一种必然——当然,这对于一本仅20多万字的图谱式宏大述史的论著来说也有些苛求;其次,由于论述上的一些缺憾或者是作者的价值观立场,该书的部分内容也难免主观突兀或有事后诸葛的嫌疑,譬如对日本、德国、俄罗斯的论述部分——至少在否定时还缺乏必要的支撑性论述,譬如关于这些国家的城市的快速发展是否已经与必须的区域支撑相脱节的确凿证据;此外,显然也是由于更多地建立在文献阅读而不是亲自剖析验证基础上,以及不可避免的选择性采摘文献的原因,该书中的部分引述论点难免存在瑕疵,譬如关于纽约犯罪率下降原因的论述——尽管这样的采摘显然有利于支撑该书论点,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阅读一下2006年由广东经济出版社翻译出版的《魔鬼经济学》一书,会发现有趣的不同解读。